作者:多空逻辑
题图:多空逻辑微信公众号
好久没有聊商品和股市了,就简单谈一谈对商品和股票的看法,打算先从大类资产轮动规律谈起,根据大类资产轮动规律,进而找到当下有机会的大类资产是股票,然后再进一步去看一下股票市场近期的情况与变化。
要钓鱼就一定要到有鱼的地方去,要投资就一定要找到有机会的资产,要找到有机会的资产就一定要了解大类资产轮动的规律。
过去我们都通过美林时钟去判断经济所处的位置,从而确定哪个资产机会最多,美林时钟只是从经济和通胀两个角度进行二维四象分析,其实是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那就是政策。
因为经济不好的时候,最先发生变化的一定是政策,随着政策的逐步加码,随后再是经济发生变化,当经济有起色了之后,才是通胀起来了。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构造一个【政策,经济,通胀】三个变量的组合,来更精细化理解大类资产的轮动。
政策是先行指标,经济是同步指标,通胀是滞后指标。当三大指标同时向下的时候,那毫无疑问经济是处于衰退的初期,当政策上流动性收紧之后,然后经济增速慢慢也开始下滑,通胀也从高位开始回落,这个时候股票和商品肯定都不好,债券开始见底反转。
随后,国家看到了经济有问题了,政策先行,开始宽松,但是市场信心比较脆弱,不相信经济能好转,所以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经济指标仍然在寻底出清过程中。这个时候央行流动性注入,资金供给增加,而资金需求不足,从而导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不断下行,债券走出大牛市。
这个阶段的的典型特征就是:政策↑+经济↓+通胀↓→债券大牛市。这个过程其实在我们过去两年非常明显,股市一直跌,商品也跌,债券走出大牛市。不管央行怎么注入流动性,但市场缺乏信心,需求不足,大量资金囤积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内,推动债券走出超级大牛市。
对于股票市场来说,因为经济数据还没有企稳,所以股市整体还在筑底阶段,但由于流动性预期改善,这个阶段有时候容易走出估值修复的一波行情,本质与业绩改善无关,就是极低估值下流动性预期改善之后的估值修复,但由于缺乏业绩支撑,所以行情一般不太持续。因此这个阶段,就是债券走牛进入尾声,而股票寻底开始接力债券的过程。
随着政策不断加码,央行不断释放流动性,资金的风险偏好也发生变化,之前囤积在商业银行的钱开始逐步流入实体,企业的盈利指标得到改善,通胀也降到了低位,这个时候处于经济复苏的初期。在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就是:政策↑+经济↑+通胀↓→股票大牛市。我们当下就处于这样的阶段,政策宽松,经济开始好转,通胀触底。
这个时候,由于资金风险偏好发生变化,经济开始转暖,资金需求回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开始触底反弹,债券就从牛市转变为高位震荡甚至开始转熊。
当三大指标同时向上的时候,就是经济复苏的后期了,这个时候通胀指标开始回升,大家信心越来越强,消费和生产都非常乐观,企业看到赚钱效应也加大采购,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个时候政策关注的重点从经济转向通胀,随时准备踩刹车。这个过程也是股票走向巅峰,然后商品开始接力股票的过程。
这个阶段典型特征就是:政策↑+经济↑+通胀↑→商品大牛市。目前我们还没有到这个阶段,所以大宗商品没什么好的机会,等到这个阶段到来的时候,我们再去做大宗商品,赚钱就比较容易一些了。
股票和商品交易的思路是不一样的:股票是买入待上涨的,而不是买入上涨的;商品是买入上涨的,而不是买入待上涨的。这也是投资和投机的一个重要区别。
再到后期通胀起来了,政策端率先开始踩刹车了,而经济和通胀还保持向上。在这个过程中,央行流动性开始收紧,而资金需求非常旺盛,从而导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加速上行,所以债券走出大熊市。
对于股票来说,基本上也到了行情的尾声,因为随着政策开始收紧,市场开始提前杀估值了,之前过于乐观行情行下推高的估值,在政策指标率先转变之后,市场风险偏好开始慢慢变化,这个阶段不能再加仓买股票了,而是越涨越减仓,牛市中被套的往往就是在这个阶段冲进去买的人,这些买入行为往往是由情绪驱动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最牛的还是大宗商品,大宗商品成为大类资产配置之王。这个阶段的组合就是:政策↓+经济↑+通胀↑→债券大熊市+商品大牛市+股票最后一波。
随着政策逐步收紧之后,经济数据也开始拐头向下了,而通胀被拉到高位。这个时候最大的变化在于基本面环境恶化,股票开始进入大熊市,就开始进入我们比较熟悉的杀估值、杀业绩、杀逻辑等各种负向正反馈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没有什么好的投资机会,股票走熊,商品高位见顶,一般适合现金为王,也可以像巴菲特一样买短债进行防守。这个阶段的组合就是:政策↓+经济↓+通胀↑→股票大熊市+现金短债防守。
当通胀滞后指标再下来的时候,就是又一个周期的开始了。所以整个资产轮动的顺序是:先债券,再股票,再商品。这背后对应的核心驱动力是:先政策,再经济,再通胀。
当我们了解了资产轮动规律之后,再回过头去看一下:过去几年是不是债券超级大牛市,从去年924开始到现在是不是股票牛市,同样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商品现在没什么好的机会。
所以,很多人问我这个商品怎么看,那个商品怎么看,其实不用怎么看,因为鱼不在这里,你在这里钓不到大鱼。下跌空间有限,目前上涨空间也有限,就是一个低位震荡阶段,有人看着价格低,喜欢买入待涨的,但商品有换月和升贴水,不适合像股票那样买入待涨的,只适合买入机会来了正在涨的。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我们知道哪类资产目前机会更好,然后去做对应的大类资产,再从大类资产中寻找更好的交易机会。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我们知道目前股市是更好的大类资产,但这不意味着股市可以随便闭着眼买,因为股市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不会买的人来说以后年年都是熊市。
未来中国股市很难再有全面性牛市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中国经济增速降下来了,另一个是A股数量越来越多。
当中国经济增速较快的时候,很多行业都有增长潜力和增长空间,所以牛市来的时候,都可以去推估值。当经济增速降下来的时候,往往存在行业的结构性差异,有的行业基本上没什么增长潜力,而有的行业可能增速不错,所以牛市来的时候有增长预期的行业开始推估值,没有增长预期的行业基本上表现一般。
当A股数量较少的时候,场外增量资金涌入较少的标的,可以推动整个市场走出全面牛市。当A股数量超过5000多家的时候,想要推动市场走出全面牛市,需要更多的增量场外资金,这个难度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增量资金还是集中选择有增长预期的行业去推估值,从而导致行情结构性分化。
如果说以往的中国股市是【熊市,结构性牛市,全面牛市】三种风格行情,未来的中国股市是【熊市,结构性牛市】两个风格,对于没有踏准行业或市场风格的投资者来说,每年都是熊市。
就像今年的牛市一样,指数是涨了很多,但是真正赚钱的人并不多,甚至还有很多人亏了不少钱,很多人以为牛市是容易赚钱的,但实际上牛市反而是最容易亏大钱的。
经常有人问我,股票赚得是什么钱?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股票主要赚三个钱:第一,企业成长的钱,主要是由利润增速提供的;第二,股东回报的钱,主要是由企业分红和股份回购注销推动的;第三,估值提升的钱,主要由市场风险偏好驱动的。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他们主要赚的是前两个钱,第三个是bonus,所以价值投资不分什么牛市熊市,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希望通过你是赚钱,那基本都是纯投机交易者的,靠情绪和风险偏好驱动的,赚的是估值提升的钱。
这种希望通过在牛市中抢钱的人,往往容易犯两类错误:
第一,风格错误。他们拿着资金杀进来了,结果买错了行业或风格,因为是结构性牛市,但由于他们买错行业风格,所以他们买的股票不仅没涨,反而下跌了,对他们来说,这个跟熊市没什么区别。
第二,操作错误。股民在买股票的时候最容易犯三个错误:一个是买错价值,即以远高于价值的价格去买入股票,赚的是击鼓传花的钱,结果自己接棒了。一个是买错位置,即在距离均线上方较远的价格去买入股票,这纯粹是被盘面情绪调动而进行的情绪化追高,哪怕再好的公司,买贵了也是错的。一个是频繁买卖,自己的票不涨,别的票一直涨,就卖了自己的票去追涨的票,结果涨的票跌了,自己原来的票又涨了,频繁追高,频繁割肉。
所以,虽然从大类资产轮动的角度来说,股票是表现最佳的资产,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从股市上赚钱,因为以后的牛市很难看到普涨行情,而是结构性牛市居多,能不能赚钱,考验投资者的买入风格以及操作风格。
本轮牛市的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阶段是估值修复,表现为924之后所有股票都大涨了一波,后面的阶段主要是科技牛,本轮A股牛市主要是科技股结构性牛市,其背后主要有两个核心逻辑,一个是替代逻辑,一个是订单逻辑。
替代逻辑:美国禁止出口→中国加速自研→美国失去市场→收入下降→研发削减→竞争力下降→中国自研崛起→全球份额转移
这个很好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美国希望维持全球霸权,让其他各国给自己打工,辛苦赚美元,赚到美元之后买不到想买的东西,武器只卖盟友,科技怕其他国家有了就追上自己,所以不卖,最后只能买他们的国债。
这些年我们国家崛起太快,美国对我们的打压也越来越强烈了,科技领域更是各种封锁,不仅使自己损失一定的市场份额,也刺激了我们自力更生,大力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国产替代,慢慢迭代升级,很快就赶上了,一旦某个领域被我们赶上了,他们基本上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所以,一部分科技股走的是替代逻辑,越是美国制裁的科技领域,国内相关替代概念的科技股越容易利好,受到资金的追捧,不断推高估值。
订单逻辑:科技发展趋势→中美企业竞争→科技产品推出→供应商企业获得的订单→业绩增速预期加强
除了替代逻辑之外,还有一个是订单逻辑。现在AI、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美在这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美的相关企业推出某个产品或者测试量产时,就会催生一部分与之合作的供应链公司大涨。
当然也有一些是国内即将IPO的知名科技企业,市场上与之有供应链关系的或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也受益大涨。
无论是替代逻辑还是订单逻辑,其实都有自己的问题在里面。对于替代逻辑的科技股来说,逻辑是够硬的,但是业绩兑现的时间不太好确定,而市场由于风险偏好较为乐观,经常提前把估值推得很高,但业绩短期又跟不上,所以有时候回调也大。
对于订单逻辑的科技股来说,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影响比较大,美国一直想搞供应链转移,导致一些美国科技企业生产的产品,供应链从东南亚或日韩等其他国家进口,所以对国内相关的科技企业来说,业绩又增加了不确定性,业绩也不太好拍。
所以,当中美贸易战加剧的时候,这类科技股往往就容易跌幅比较大,市场风险偏好又开始走弱,这个时候如果国家队不出来护盘的话,那么市场资金往往会选择业绩主要来自于国内的一些老登股,因为那些老登股这轮牛市没怎么涨,估值比较低,而业绩也比较好拍。
这个现象在上周表现得还是比较明显,因为我们用稀土管制、对美靠港船只收费、制裁韩华下面的子公司等反制措施之后,美国那边威胁加100%关税,有威胁说我们购买俄罗斯石油,要加500%关税,再加上贝森特在媒体上破防大骂,整个市场风险偏好发生了变化,市场资金进行了一定的风格切换。
感觉美国比较阴,我们开盘的时候,他们天天放狠话,我们的股市就跌,他们要开盘的时候,就 天天放软化,怕他们的股市跌。APEC会议之前,中美领导人会不会见面以及会不会谈好,这个还不确定,市场也不敢赌,估计这个阶段以震荡调整为主。
对于消费股来说,想要真正走出大牛市,一般需要结合两点,一个是CPI和PPI的剪刀差扩大,一个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走强。当这两个指标走好之后,基本上消费股对应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基本上业绩拐点就出来了,业绩会大幅改善,那时候消费股整体容易走出大行情。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交易顺利,发大财,同时也要注意风险!
 免责声明:
 您在阅读本内容或附件时,即表明您已事先接受以下“免责声明”之所载条款:
 1、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对于所获取数据的研究分析,本网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本网站概不承担;阅读与私募基金相关内容前,请确认您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条件。
 2、文件中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3、对于本文以及文件中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以及文件发送对象仅限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该材料复制或传播。侵删!
 4、所有阅读并从本文相关链接中下载文件的行为,均视为当事人无异议接受上述免责条款,并主动放弃所有与本文和文件中所有相关人员的一切追诉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