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况黯淡,给一线投资顾问的五点建议

星海笔记
5382024-01-08 14:08
好投课代表敲重点啦!!!新年伊始,连续四天的市场下跌让投资者陷入困境。金融从业者,特别是服务财富端的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呈现出三种状态:躁动型、鸵鸟型、保姆型。面对市场压力,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保持冷静和专业,不要慌不拢;二是投资顾问服务的对象是账户而不是产品;三是专业、理性做好客户持仓分析;四是坚信一切皆周期;五是撬动专业杠杆,培育“放大器”能力。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理性和专业素养是关键。

作者:星海笔记

题图:星海笔记微信公众号


新年连跌四天,万马齐喑下已然迷茫许久的投资者更加不知所措。对金融从业者而言,无论是市场的大beta还是行业的小beta都几无亮点的时刻,日子无疑是不好过的。

最近与一线交流也比较多,感觉经历了两年来的煎熬磨砺,金融机构服务财富端的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大体上有这么三种状态:

躁动型: 主要表现是市场一跌就急,比客户还急,现在许多产品为了减少客户预期波动,净值披露周期没那么频繁,但总耐不住焦虑的客户经理隔三差五的问“怎么样了?”“跌多少了?”“调仓没有?买AI没有?买红利没有?”……如果稍有波动不及预期,就会力劝客户赎回。换什么呢?当然也都很有主见,无一例外都是当下的当红炸子“基”,结果买了之后没多久又回撤,那就接着换,恨不得一年换五次。

鸵鸟型: 主要特征是一跌就躲,像鸵鸟把头埋进土里,客户电话都不太敢接,心里默念“你看不见我”。打开行情软件都犯怵,心说老子自己买的基也亏了郁闷着呢,最好这段时间谁都别理我,更不要说主动安抚客户情绪、提供合理建议。这种往往要等到市场回暖一大波了,才会再去敲客户的门。

保姆型: 稍微积极一点,但主打一个没主意。反正去年给客户推的股票和基金都已经亏得妈妈都不认识了,看来咱也提不出什么好的专业建议,就做好服务躺平算了。口头禅是“王总这是我们新推出的产品目录,您看最近想买点啥?”客户要啥就给啥,多了也不言语,就每天接个孩子,送送咖啡。

在如此疲弱的市场和信心下,投资者和投顾两端都面临压力,实在是不容易。我也与很多高位接盘的客户有交流,自己持仓亏损五六十甚至七八十的大有人在,每天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之中,很难不感同身受。

我不知道当前是否是本轮市场周期的至暗时刻,但希望从客观角度,给奋斗在一线的投资顾问一些基本建议:

1. 首先不能慌,其次不能躺。

我们做金融服务的,特别是与投资相关的服务,其他很多“术”的东西都能学习或者借力,唯独心理能力没法复刻,而做投资顾问服务,最核心的素质,往往就是一颗强大的内心。亏钱的人还没急,我们自己先急得像热锅蚂蚁,看起来是责任心强,实则沉不住气。

无论国内外哪个市场,这等熊市实际上也不是一回两回了。既不是跌幅最深的一次,也不是时间最长的一次,更不是基本面最差的一次。跌的越到后面,从紧张、后悔、慌乱到止损、远离,没脾气也没人气,就悄悄见底了。模式都差不多少,只是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而已。

把“慌”理解为一个特定市场阶段市场参与者的正常心理表现,则更容易接纳和管理自己与投资者的基本情绪。——这实际是陈词滥调,大师如格雷厄姆、理查德马克思都有更为精辟的表述,我只是说的直白一点而已。

保持理性、保持专业、保持冷静,是金融服务者的基本素质。

与慌相比,“躺”才是真正的责任心问题。虽然中国法律对投资顾问、投资咨询所承担的信托责任还没有如资产管理那么条分缕析的论述,但无论如何作为接触金融消费者的一线参与者,投资顾问在关键时刻应努力承担义不容辞的专业责任。这里面的含义大家都懂。我觉得实际做到三个词就可以了:

不逃避,不推卸,不懈怠。

2. 投资顾问服务的对象是账户而不是产品

眼下随着财富管理业务的演进,越来越多的投顾服务是在围绕着账户展开,像基金投顾,像客制化的FOF多资产配置等。这些业务的特征是他们都是产品的组合投资,用多个金融产品达成特定场景下的投资目标。

因此,投顾更多要从产品组合层面来看待是否满足了客户要求,是否达到了目标风险收益表现,是否满足流动性需要等等,而不必过于纠结一个或几个产品的业绩表现,特别是短期表现。

我们知道,在投资组合的设计中,除了考虑投资目标和各类资产、产品的收益率外,产品策略之间的互补性也非常重要。这种互补性体现在不同策略在不同时段内此消彼长的收益特征,有益于熨平组合波动。就像人体细胞各司其职,组成有机整体,不能因为没有病毒的时候一部分免疫细胞在休眠,就认为他们白耗营养,无用废弃。

因此,投资顾问的眼界在很多时候应该高于资管机构和具体的产品,特别是在将客户需求综合转化为产品组合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价值。反过来,对组合的运作和监督亦应从更高的视角看待,未必需要关注短期一城一池的得失。

3. 专业、理性做好客户持仓分析

经历过22、23两年,相信很多高点入场的客户账户已经有较大浮亏,这虽是普遍现象,但不同的应对处理方式却会带来迥异的投资结果与客户体验。

我会推荐每位客户经理认真审读客户的投资组合,并认真思考一些基本问题:

客户的需求是什么?能承担多少风险?

目前账户的静态配置是否匹配了客户的需求和风险承担能力?

亏损多的产品有哪些?它们的策略是否已经失效?投资经理状态如何?是否适合继续持有?

浮盈的产品有哪些?赚的是什么资产、策略的钱?未来前景如何?是否考虑兑现?

客户是否过度悲观/乐观,以至于资产组合过于极致的配置无风险/高风险资产?

看看我们的货架,我们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案?

“一跌就躺,回本就卖”是很多人的投资过程真实写照。每个人都会有损失厌恶心理,但当组合或产品本身已经严重偏离了配置的初衷时,审视和适度的调整是理性的做法。毕竟,经过两年大幅度的市场回调,许多账户的静态资产组合配比已经与设立时大相径庭了。还是那句话,不要躺平。

4. 坚信一切皆周期

最近许多人在探讨股债性价比的极致与预测失效。一边问“债为什么还能涨?”,另一边问“股为什么还在跌?”。从现实出发,还能找到非常多的基本面因素,来论证当下的涨跌都有道理,越来越多的声音说“这次真的不一样”。

为涨跌找逻辑是分析师们的工作。客观的理由千千万,但事后看,万事万物皆周期。为什么股债性价比不好使?为什么资产的趋势还在延续?看的时间太短了而已。

我在此不是想表达看涨看跌某类资产的观点,也不是灌鸡汤文。只是请大家注意,驱动市场方向的因素,特别是拐点因素,很多时候并非来自外部信息或事件冲击,而是微观结构下的投资者行为自发合成的结果。以至于有的时候究竟事件是因,涨跌为果,抑或是涨跌是因,逻辑是果,颇难分辨。我们只需知道,涨多了会跌,跌多了会涨,周而复始。

另一方面,市场上并无常胜将军。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一类资产会长期领衔,也没有一类策略、一个基金经理能连年封神。背后都是风格使然。因此,盲目的追随风格或趋势是很危险的,起码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并不是性价比很高的一个方式。对投顾而言,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恰当的组合设计,适当的再平衡有利于提升账户表现,但盲目择时可能适得其反。

5. 撬动专业杠杆,培育“放大器”

随着媒介的发达,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阔。投顾自身的专业价值会不断面临挑战。作为专业服务的提供者,维持相当大的信息覆盖广度是必要的基本功。好在各家金融机构目前为一线配备的资讯还是比较充沛的。而另一方面,积极撬动总部、分支机构的投资专家、产品专家的专业能力,也为一线投顾提供了扩展能力边界的重要接口。这也是十分考验投顾本身的职业嗅觉和资源整合能力。

对金融机构整体而言,当前一头是能力禀赋最为集中,也是竞争高度激烈的总部专业团队,另一方面是一线数量上庞大而又嗷嗷待哺的投资顾问队伍,普遍缺乏的是“中间力量”。如何能有效的将专业输出进行标准化、普遍化、个性化,需要一套专业的人才队伍和系统来承担“放大器”功能。而对一线而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客户的服务陪伴也就更为游刃有余了。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

免责声明:
您在阅读本内容或附件时,即表明您已事先接受以下“免责声明”之所载条款:
1、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对于所获取数据的研究分析,本网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本网站概不承担;阅读与私募基金相关内容前,请确认您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条件。
2、文件中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3、对于本文以及文件中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以及文件发送对象仅限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该材料复制或传播。侵删!
4、所有阅读并从本文相关链接中下载文件的行为,均视为当事人无异议接受上述免责条款,并主动放弃所有与本文和文件中所有相关人员的一切追诉权。

0
好投汇
第一时间获取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好投汇」,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好投汇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推荐阅读

0
0

评论

你来谈谈?
发表

联系我们

邮箱 :help@haotouxt.com
电话 :0592-5588692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航空商务广场7号楼10F
好投汇微信订阅号
扫一扫
关注好投汇微信订阅号
Copyright © 201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18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