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二叔说市
题图: 二叔说市微信公众号
最近的权益市场开始有点波澜,涨了两天稍微放量后,大家一改之前的愁眉苦脸,开始纷纷打听起:谁在加仓?都加了什么?
以下是一些观察和猜想,供大家参考。
1、公募基金在加仓?不大可能。
除了ETF外,公募股票没有啥新增规模,存量还在面临温水煮青蛙、慢慢被赎回的局面。
存量仓位也不低,能加的仓位很少。
公募今年先搞了AI,后搞了机器人,然后最近在搞创新药和新消费!
2、保险在加仓?其实没加多少。
虽然说,按道理有很大空间,但是实质上保险资金的平均权益仓位只有13%左右,很多非常大的保险权益还只有10%,这算上了OCI账户和所谓放入私募vehicle的那部分。
因为OCI账户的使用,所以保险去年在红利和银行类股票的结构性配置力度是非常大的,今年红利没涨,银行继续涨了。
保险现在说要大力配置:港股、科技、医药和新消费!
3、私募多头在加仓?没多少,也没钱
总体规模没增加,少数人头部明星管理人有些增量资金,大部分私募过去几年套牢了不少客户,也募不到钱。市场募资都倒向了量化。
仓位上,倒是近期从中等偏上仓位,继续提高了点仓位。
4、量化在加仓?是的,被动一路加。中小盘个体暴露不高,但总体不低。
量化今年无论是指增还是中性策略,吸金效应非常明显,尤其是头部和业绩炸眼的量化私募。
只有很少比例的量化管理人规模是下降的,除了个别过去一年作死的人之外,我今年几乎没有看到规模下降的量化私募。
很多小私募虽然资管规模没有显著增加,但是通过各种途径类似加杠杆的自营规模增加不少。
多说一句,我真的没有碰到任何PM对自己策略有长期担忧,或者说不存在预期alpha年度为负的PM。这,是不是群体过度自信了?
尤其是经历过了2024年初后,大家头更铁了,都认为自己策略长期没问题,短期波动亏了也要死扛,扛过就是好汉。
5、券商自营在加仓?自营基本都很怂,交易台加了一些而已。
如果是纯自营,总体都比较怂,因为公司没那么多的风险预算给自营,既要收益,也要控制回撤。
自营总体在年初加了大量T0,到现在为止没赚到啥钱,远不如正常alpha中性,最近他们倒是在追指增。
当然自营加的钱,远不如雪球交易台的量大。
衍生品交易台今年由于雪球和DCN的变种,出于增值和对冲需要,又买了大量的中性和指增。
6、老外在加仓?对外的喉咙喊了很多,但是老外屁股是诚实的,确实又挪走了一些。
不过,外资机构最近倒是对大A和H股的兴趣不少。
此外,被动ETF流入了一些。
7、银行理财在加仓?几乎可以忽略!
利率下来后,他们不敢加那么多权益,倒是追了很多转债,还追了一堆reits。
他们和保险,最近把reits推上了一个台阶,这个市场池子太浅,所以一点资金配置就够了。
8、大客户在加仓?是的,加了一些。
大客户今年动起来了,因为利率的下行,很多存款到1%出头,他们受不了了。
于是今年开始买了很多低波动的产品,最近又开始在买量化之类。
很多家办都在追加投资,年初追T0,现在追指增,也能接受波动。
这确实比“既要收益率又要控回撤”的国企,要求要好很多哈哈。
9、散户在加仓?是的,去年底至今炒股效应还行。
这几年,凡是机构的票都涨不动,甚至是大跌的;而凡是避开机构的,大张旗鼓,妖股盛行。
去年四季度后,散户炒股的短期获得感是在提升,虽然长期在贡献负alpha。
10、产业资本在加仓?国企在增持,民企总体在减持!
这两伙人,可能都是对的。
11、社保在加仓?似乎没啥动静
12、今年最大的加仓者,可能还是前两年的那个超级力量!无形之手,坚决托底,大A甚至是A+H的真正脊梁!大部分都是ETF!
总结:大家都没加多少钱,除了量化外,大部分人的赚钱效应还没来,大部队还需要等等!
免责声明:
您在阅读本内容或附件时,即表明您已事先接受以下“免责声明”之所载条款:
1、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对于所获取数据的研究分析,本网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本网站概不承担;阅读与私募基金相关内容前,请确认您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条件。
2、文件中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3、对于本文以及文件中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以及文件发送对象仅限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该材料复制或传播。侵删!
4、所有阅读并从本文相关链接中下载文件的行为,均视为当事人无异议接受上述免责条款,并主动放弃所有与本文和文件中所有相关人员的一切追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