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thInvestment
题图:MathInvestment微信公众号
程序化交易中的人工干预是否可行,需要根据具体场景和干预环节综合评估。以下是关于此问题的浅论:
一、人工干预的适用场景与可行性
1. 策略开发与参数调节
程序化交易系统的核心策略思想、模型参数设定(如止损阈值、风险敞口等)依赖人工设计。例如,策略的初始逻辑需基于人对市场的认知,且需定期根据市场变化(如新金融工具出现、市场结构改变)调整参数。
2. 极端市场条件下的应急干预
当市场出现重大突发事件(如黑天鹅事件)或技术指标严重异常时(如多个技术指标与程序信号方向相悖),人工干预可避免系统性风险。例如,在2020年美股熔断期间,部分量化机构通过人工暂停高频策略规避了更大损失。
3. 品种选择与策略上下架决策
交易品种筛选、策略淘汰更新等环节存在显著分歧:
• 主观派:基于人工对行业周期、政策导向的判断选择品种
• 客观派:通过模型测试自动化筛选
实践中,混合模式(人工审核模型输出结果)更常见。
二、不可干预的刚性环节
1. 信号执行环节
进出场信号的执行必须完全自动化,人工干预会破坏程序化交易的纪律性优势。据统计,人工干预信号导致的操作失误率比程序高27%。
2. 高频交易微观操作
在纳秒级交易场景中(如套利策略),人工反应速度无法替代程序,干预会直接导致机会流失。
三、人工干预的利弊权衡
干预优势 | 干预风险 |
弥补策略滞后性(如适应市场结构突变) | 引入主观误判(过度解读短期波动) |
处理模型未覆盖的特殊事件(如政策干预) | 破坏系统稳定性(频繁干预导致策略失效) |
优化风险收益比(人工评估极端风险) | 增加交易成本(干预延迟或误操作) |
四、最佳实践建议
1. 建立分层干预机制
• 自动化层:95%常规交易由程序执行
• 半自动层:设置风险阈值触发人工审核(如单日亏损超5%)
• 人工层:仅用于策略迭代和系统性风险应对
2. 使用辅助决策工具
引入风险评估模型(评估干预的潜在收益/损失比)和模拟交易系统,通过历史回测量化干预效果。
3. 明确干预权限流程
大型机构通常设立「风控委员会」集体决策,避免个人主观干预。散户可通过设定「冷静期」(如干预前强制等待15分钟)减少冲动操作。
结论:人工干预在程序化交易中具有有限可行性,其核心价值体现在策略迭代支持和极端风险防控领域。投资者需严格界定干预边界,通过制度设计实现「机器纪律性」与「人类创造性」的动态平衡。对于普通交易者,建议将人工干预频率控制在总交易量的5%以下以维持系统稳定性。
免责声明:
您在阅读本内容或附件时,即表明您已事先接受以下“免责声明”之所载条款:
1、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对于所获取数据的研究分析,本网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本网站概不承担;阅读与私募基金相关内容前,请确认您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条件。
2、文件中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3、对于本文以及文件中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以及文件发送对象仅限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该材料复制或传播。侵删!
4、所有阅读并从本文相关链接中下载文件的行为,均视为当事人无异议接受上述免责条款,并主动放弃所有与本文和文件中所有相关人员的一切追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