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博宏觀論道
题图:任博宏觀論道微信公众号
【正文】
本文聚焦“如何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一主题。
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香港的定位: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是第二次在金融工作会议中将香港单列(2012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深化内地与港澳台金融作用,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体现出对香港的重视。
例如,1997年、2002年与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并未提及香港,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则仅提及“继续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的金融合作”。
(二)人行、外管局在传达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时亦提及“拓展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支持和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同样凸显出香港的重要性,意味着人行与外管局后续将在巩固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方面出台相应举措。
(三)实际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香港的定位可以拆解来看,“巩固”意味着中央支持香港的方向不会变,相关政策具有延续性;“提升”意味着中央支持香港的力度还会加大,即将会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汇聚香港,用好上海与香港两个平台。
二、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过去几十年,从最初为内地引进海外资金、投入内地制造业和服务业,到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发债募集资金,再到人民币资本账户逐步放开和落实各项互联互通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香港在联系内地与世界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的平台作用,这个过程中也逐步建立起并全面确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近年来虽然备受质疑,但香港凭借其健全的法律制度、自由开放的营商环境、符合国际标准的监管环境、简单和具竞争力的税制、资金可自由进出、丰富的金融产品、高效的金融服务、大量的金融人才以及高度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的金融体系等优势始终保持着全球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一)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石:具有领先的银行、资本市场和资产管理体系
一直以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石主要是其拥有全球领先的银行体系、资本市场与资产管理体系,可以为来自全球各地的融资人、投资者、金融从业者、资产管理人、基金和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搭建极具张力的投融资平台。
1、香港具有非常稳健和极具高效率的银行体系,是中国内地和国际银行在亚洲的最大枢纽,截至2022年底的总资产规模达到3.50万亿美元左右(约合27万亿港元)。
2、香港证券市场允许资金自由进出,极具深度和广度,吸引了许多国际银行和证券公司落户香港,拥有亚洲除中国之外的第二大股票市场和亚洲除中国、韩国之外的第三大债券市场,目前股市市值已经达到4万亿美元左右。根据ICMA的统计,香港已连续7年成为最大的亚洲国际债券安排发行中心(2022年的市场份额约为30%)和区内安排首次发行债券的最重要地点(2022年的市场份额为82%),在安排首次债券发行方面约占亚洲市场的2/3。
3、同时香港还是亚洲最大的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亚洲最大的跨境私人财富管理中心、对冲基金中心及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除中国内地外)。根据香港金管局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香港所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4.56万亿美元、持牌资产管理公司数量达到1979家、私募基金所管理的资本达到1820亿美元(较仅随其后的韩国领先470亿美元左右)。
(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支撑:联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中国业务的主要枢纽
香港凭借其国际金融中心的传统优势地位,一直是联通中国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已经成为中国业务的主枢纽平台和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其既是国际金融中心,亦是中国的全球金融中心,承担着独特且极其重要的桥梁角色。
1、根据香港金管局披露的信息,目前中国2/3的对内和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大部分金融投资,都是通过香港进行。
2、中国内地金融市场与世界的互联互通也是借助香港来实现,如2002年的QFII、2003年的CEPA、2011年的RQFII、2014年的沪港通、2015年的基金互认安排、2016年的深港通、2017年的债券通以及近年的跨境理财通等等。
3、凭借庞大的资金池、高效的金融基建(如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以及多个跨境资金流通渠道,香港目前也是全球最大和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为不同地方市场参与者处理与中国内地和在离岸市场之间的人民币交易提供便利。
例如,根据SWIFT的统计数字,全球70%以上的人民币支付通过香港进行结算。又如,香港的人民币外汇和衍生品交易量,在全球离岸市场居首位。再比如,香港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还拥有进出内地资本市场的独有渠道等。
(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努力将香港打造成具有前瞻性的创新业务中心
1、在强化传统优势业务的同时,近年来香港也在借助“一带一路”和大湾区的东风,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具有前瞻性的创新业务中心,如致力于使香港成为“一带一路”投融资的理想平台,既可为特别在“一带一路”的基建项目寻找庞大资金,亦可为巨大的全球资本池寻找投资基建项目,为此香港金管局于2016年成立了基建融资促进办公室(IFFO)。
再比如,大湾区旨在便利人员、货物、资金等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且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可以为香港金融业提供庞大市场,并有条件先行先试开放政策。
2、在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方面,香港也在不断努力。具体看,
(1)金融科技方面,香港金管局于2016年成立金融科技促进办公室(FFO),致力于推动香港成为亚洲区的金融科技枢纽。
(2)绿色金融方面,香港债券市场具有一定优势,已经推出包括政府绿色债券计划、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等措施,并在IFFO下成立绿色金融中心(CGF)。
三、中央可能会如何支持香港?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指明了方向,何副总理近期在香港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亦指出“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大对香港建设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支持力度,优化拓展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通过香港吸引和撬动更多国际资本参与内地建设”,为如何“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做了具体部署。
(一)总体思路:推动更多高质量金融资源汇聚于香港
1、打造极具吸引力的投融资平台是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关键。目前香港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和极具优势的银行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后续需要进一步推动更多高质量金融资源汇聚于香港,增强香港的活力与吸引力,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优势。
2、目前香港已是中资企业境外上市、发债募资的首选地,后续推动更多优质资产汇聚于香港,于香港股市挂牌进行股权融资、债市进行债权募资,丰富香港市场的投资产品,为海外资金持续输送优质资产,无疑将有助于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投融资功能属性。
2023年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与香港金管局就支持中资企业跨境融资和推动香港债券市场发展签订谅解备忘录,助力中资企业跨境融资,这实际上是为中资企业利用香港平台进行跨境融资建立了绿色通道,本身也算是中央对香港发展债券市场的支持。我们预计,后续其它相关部门(如人行、外管局、证监会等)也将会为中资企业赴港融资建立绿色通道。
3、不过,在当前海外利率水平处于高位的背景下,海外债务融资的逻辑基础被打破,但股权融资仍然受到政策层面的鼓励,且符合金融高水平开放的政策导向。例如,2023年11月7日,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便表示“加强优化上市制度,支持更多中资公司便捷地到香港上市……所有对香港资本市场有利的,中国证监会都会全力以赴支持”。
也即,当前政策层面对中资背景的主体进行海外股权融资是鼓励的,对中资背景的主体借助香港资本市场平台进行股权融资则尤为鼓励。2022年10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芜湖城市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允许后者拟发行不超过1.15亿股普通股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便是这一导向的具体体现。再比如,近期厦门国际银行的全资附属公司——厦门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赴港上市豁免证监会备案则充分体现着中央对金融高水平开放和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支持。
4、当然,除推动更多优质中资主体赴港上市融资、源源不断地为香港输送优质资产外,吸引中东等主权财富基金于香港,为各类资产寻求引入各路优质海外资本同样重要。这意味着,后续中央还将在香港与东盟、中东之间加强合作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推动便利跨境贸易投融资,强化香港全球投融资平台的地位优势
长期以来,香港一直是内地直接投资最主要的来源地和目的地,后续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中国企业必将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届时其也会更加主动、积极“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外延”,并催生大量的跨境投融资需求,香港全球投融资平台的地位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中央的支持。
1、香港目前已经具备相当体量、极具张力和总体稳健高效的银行体系,可以很好的发挥自身优势,助力“走出去”企业管理跨境或境外的流动资金。特别是,目前全球前100大银行中已经有70家在香港经营,内地多数全国性银行和部分中小银行(如厦门国际银行)已经在香港设立了网点布局并经营多年,完全可以成为连接内地与全球的桥梁平台。
2、股票市场在香港的地位仅次于其银行体系,且已经成为中概股主场。目前香港交易所超过50%的上市企业为内地企业,市值占比更是超过70%。这意味着,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境外股权集资首选地的地位已经非常突出,后续这一地位还将继续强化。
3、债券市场在香港的地位虽然略逊于股票市场,但香港债券市场近80%左右的发行量由内地企业贡献,目前已经成为继股票市场之后,内地企业赴港融资的另一重要渠道。
当然,除债券市场外,香港也是亚洲除中国内地外的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同样为内地企业特别是创投类企业提供另类融资选项。
(三)助力优化拓展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
过去一段时期,股票通、债券通、ETF通、跨境理财通、互换通等陆续开通,开辟了境内外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跨境投资理财的便捷通道,为境外资金投资在岸金融市场提供了新选项。结合何副总理提出“优化拓展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来看,后续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还将进一步完善,加入更多的风险管理产品和流动性管理安排,逐步完善各项配套,以增强离在岸两个市场之间的联系,同时盘活好存量,提高投资效益。
(四)加大对香港建设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支持力度
与跨境贸易投融资平台、互联互通机制相对应的便是人民币跨境使用问题,这就涉及到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需要扮演的角色问题。过去一段时期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就在于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丰富的人民币资产,而仅靠离岸人民币产品显然是不够的。
2009年推出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是解决上述困境的初步尝试,随后不断推出的互联互通产品则是进一步尝试。目前香港已经建立起相对成熟的离岸人民币生态圈,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香港离岸市场的竞争力,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枢纽地位。
实际上,这个过程已经开始,如近期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便可以为离岸市场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为金融机构扩大人民币活动提供支撑。同时,预计还将有针对性支持香港积极发掘东盟、中东地区更广泛地使用人民币的潜力,如香港2023年施政报告对此亦有阐述。
(五)助力做好科技、绿色、普惠、养老与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方面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也在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并着重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与数字金融等三大领域,努力为其引进海外优质资本贡献力量。
1、就科技金融而言,香港也在不断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例如,2023 年 3 月 31 日香,港联交所在《主板上市规则》新增第十八C章特专科技上市机制,专门为五个行业的特专科技发行人来香港上市制定了新的规则,这五个行业具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也即,对于内地许多从事金融科技的企业而言,香港正努力使其成为它们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的最佳试水区。
目前按市值计算,资讯科技业已经成为香港股市的第二大行业,与金融业一起合计贡献了香港股市总市值的40-50%,金融科技正成为香港股市最亮的颜色,且这个过程仍在持续。例如,近期拟赴香港上市的厦门国际投资在招股书中披露其致力于通过澳门国际银行、集友银行、集友科创等下属子公司在中国境内外提供以银行业务为主,以金融科技为辅的综合金融服务,可以视为金融与科技融合较好的优质标的之一,符合政策导向。
2、就绿色金融而言,目前香港绿色金融市场在亚太区居领先地位,且香港绿债市场超过80%的发行量来自内地机构,银行的绿色贷款对象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内地企业,深圳市政府和海南省政府更连续几年在港成功发行绿债,可以说香港已经是内地机构进行境外绿色融资的首选地。特别是,香港绿色金融市场在国际绿色融资领域具有良好的声誉,在此融资可以很大程度消除国际投资者对所谓“漂绿”的疑虑,未来将在配合国家“3060”目标上继续作出积极的贡献。例如,香港施政报告已经连续两年提出在 2021-22 至 2025-26 年度的五年间,政府绿色债券的总发行量比 2021-22 年度前增加五倍以上。
3、就数字金融而言,香港先前不仅批设了8家虚拟银行,还于2023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其正研究数字基建、数据跨境流动、企业数码转型及人力资源配套等内容。例如,目前香港金管局正与人民银行合作,在香港测试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的研究和应用,便利两地人员往来的支付需要。再比如,由香港金管局开发的商业数据通(CDI)目前已经在香港落地,银行可在征得中小企业同意的情况下,通过这CDI平台,获取与该企业相关的第三方数据,决定是否为其提供融资,据悉后续将进一步推动CDI与内地平台进行连接,以让两地中小企业能够更容易取得银行融资。
(六)丰富CEPA内容,逐步放宽香港金融服务在内地的限制
香港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正积极寻求丰富CEPA内容,针对香港特别具优势的领域(如金融服务),争取内地对香港在大湾区以至全境进一步开放,使港商拓展至全国内销市场”,并将聚焦点放在金融服务等领域。这意味着,后续可能会逐步放宽香港金融服务在内地的限制(如分支机构开立、业务范围、区域约束、服务客群以及引入香港资产等)。
四、结语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意味着下一阶段金融开放的力度只会更大,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将更为突出。在可预期的未来,中央及各相关部门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支持力度料会延续,且更值得期待,特别是在推动更多优质金融资源汇聚于香港、强化香港跨境贸易投融资平台地位、优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以及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等方面。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