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和的强硬派
题图:温和的强硬派微信公众号
“风险,总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悄然酝酿着。”
关于中植系的发家和破灭,最近大家看了太多的分析和讲解。
但我们今天试着从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再去审视一下这个让千亿居民财富破碎的故事。
一,潘多拉的魔盒,总是在不经意间被打开
2014年9月,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意气风发地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局面。
从那时起,“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就被各类政府报告反复提及,“双创”也当选为2018年中国经济类十大流行语,一时风头无二。
站在2023年的岁末,去回看那一波由行政力量助推的“双创”浪潮,不免有些唏嘘,到底有多少大学生虚耗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又到底有多少企业活到了最后,不得而知。
但在那时,谁也没预料到,这个美好的愿景却间接释放出了一个吃人的猛兽。
————分割线————
其实在更早的2006年,中国第一家P2P公司就已经出现了,P2P虽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直到2014年前,在由持牌金融机构所组成的森林中,它依然是中国金融体系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
轰轰烈烈的“双创”,大学生创业被推上了前台,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场作秀。但在我们的视野盲区里,“双创”却让部分嗅觉灵敏的资本玩家发现了机会。
P2P依托互联网发放贷款极具“科技属性”!
P2P打破机构垄断的金融创新!
在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眼中,P2P、小贷乃至后来的定融计划就是“双创”在金融领域最好的创新落地形态。
“双创”的大旗为P2P这类非持牌的、没有资本约束的、类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无形的”、“合理合法”的政策外衣。
2014年,P2P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根据网贷之家的统计,行业交易规模突破2500亿元,比2013年上涨接近140%。
2015年,首个银行P2P资金托管平台成立,银行机构在获得巨大的托管规模和托管费后,也变相地为P2P在民间的大肆扩张“提供了背书”。
“我们P2P的资金托管在XX银行,非常安全,张总您就多投一点吧!”
P2P的募资人员用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来混淆视听,为中国的投资者织下了一张吞噬财富的大网。
没有监管的金融,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劫掠。
短短几年,P2P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心怀鬼胎的各路资本玩家纷至沓来,“天标”、“自融”、“巨额融资”,各种新花样新骗局层出不穷。但不变的是,这些反常识的模式背后,是投资者们早早预定的“投资损失”。
及至监管出手干预,P2P已经是一地鸡毛。
一经释放的魔鬼从来不会轻易放弃着难得的自由,资本玩家们继续寻找着新的资本通路,无论是并不高明的定向融资计划,还是需要真金白银收购牌照才能有限度使用的信托和保险,贪婪的巨鳄从不停息。
2021年,资本大鳄中植系的实控人解植坤猝然离世,这本该是这个故事最后的终结。
但这出大戏从高潮到尾声,却直到2023年底似乎才要画上最终的句号。
————分割线————
从本质上看,金融是对风险的经营。
巴塞尔协议是全球银行都严格遵守的规则体系,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其有三大支柱,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银行业必须满足的信息披露要求。
简单说就是,“钱”、“监管”和“信息披露”,这朴素简单的规则背后,是境外金融几百年经营血淋淋教训的深刻总结。
但在“双创”背书下的P2P及至后来的定向融资计划,连上述三条中的一条都不满足!
这样的金融创新就是裸奔。
当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后,越滚越大的各类资金池,又逼迫监管部门首鼠两端,不能及时出清,最终酿成了当下的惨剧。
虽然双创与P2P,和今天讨论的中植系关联不大,但它们才是这轮金融无序扩张、彻底走上不归路的开始。
它是金融风险扩散的开始,它更让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弥漫了一股不良风气,让所有人都以为金融很简单,资本玩家人人可以做得,经营一家“类银行”机构不过是轻描淡写。
但我想说,金融从来都是一项认知门槛很低,但专业门槛很高的行业。
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厉害不?一度身价千万,最终还是在资本市场栽了大跟头,破产出局,惨淡收场。
经济学家凯恩斯厉害不?其创建的经济理论体系直到现在还影响着各国的经济政策,也几度在资本市场中倾家荡产。
这就是巴塞尔协议不断更新迭代,但关于资本约束的要求从来没有被放松过的原因,在关键时刻能够抗拒风险的只有真金白银!
这也是我对许多“金融伪创新”不屑一顾的原因,无论是当年蚂蚁小贷通过ABS和信托通道营造的高杠杆,还是更为低级的P2P与定融计划,核心都是在降低资本投入上做文章。
更低的资本投入,带来资本方更高的投资回报,但当黑天鹅展翅起飞的时候,投资者的保护又在哪里呢?
我以为,只有“让金融回归金融”、“让金融回归专业”,才是正途。
二,新三分类还是来得太晚了——中融信托作为中植系的轴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
在和金融圈的朋友聊天时,你会发现,如果没有在信托行业系统的从业经历(销售这些前台部门不算),根本看不明白信托公司的报表。
在信托公司的报表上,集合和单一是一个维度,主动管理、事物管理和财产权信托组成了一个分类维度,按照房地产、工商企业、证券市场等投向又分成了一个维度。
每一个维度就是一种分类方式,也就是说,信托的精细分类应该是上述三个维度排列组合的结果!最终的结果应该在24个以上才对,但你知道么?实际上信托公司的报表根本,不!做!区!分!
你看到的是三个不同维度的数据,而这三个维度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比如大部分信托公司通常会把有限的房地产额度都留给主动管理业务),但你根本无法在财务报表上进行有效的甄别。
更不用说
主动管理的信托计划可能实质是通道业务(大部分的证券业务和大部分的信保合作)!?
房地产项目可以通过工商企业的通路来实现融资(SM装修、HD汽车,不胜枚举)!?
曾经大量给融资平台输血的应收账款流动化模式,就是贷款就是非标,但却可以被某些信托公司报成财产权信托!?
是的,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就长期的、堂而皇之的发生在中国信托行业里。
信托公司的业务乱,但信托公司的财务报表更乱。
可以说,信托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规则还停留在2007年“新一法两规”时的状态。但伴随着非标年代的来临,信托公司的报表规则已经完全跟不上节奏了。
这直接导致了信托公司的信息披露完全失真!
稍微精明一些的财务和业务人员,可以把主动管理明目张胆地做成低风险的通道业务、可以不假思索地把房地产业务变成非房项目,甚至可以用资金池年复一年地滚动着连信托公司都快忘记的垃圾资产。
防范风险的前提是识别风险,但如果信托公司的财务报表已经同业务完全脱钩时,我们又该怎样控制风险呢?
盲人骑瞎马罢了!
在整个中植系的融资体系中,中融信托就是那个最关键的轴,通过资产池的黑箱不断装入各种垃圾资产,再包装成固定收益的非标信托卖给投资者。
中融信托利用了信托行业“刚性兑付”的时代红利,为自己的自融行为进行了背书,最大程度扩散了风险。
相比于后来更粗劣的定融计划,信托资金池无疑更具有隐蔽性和危害性,它的危害性不至于产品层面,它更是中植体系问题资产最后的避难所,为中植的信用扩张提供了最大的温床。
当然,中植系最后的已经不演了,这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2021年某中植系家办的部门总匆忙跳槽至H,许多关心他的朋友悄悄问:“H的资产质量似乎也不太好呀!”
这位朋友立刻反唇相讥:“你知道么?H好歹还有底层资产,中植系压根没有!”
三,你问我中植系到底安不安全?其实每个人都早已有了答案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名字叫《一位中植系四大理财师的自白》。
一篇不长的文章,作者控诉了中植系领导对他的“欺骗”、控诉了媒体的“助纣为虐”、控诉了地方政府和监管的“不作为”。
行文可谓是“声泪俱下”,但跳出情绪再看这位理财师的自白,却又显得那么苍白。
当你在向中植领导、媒体背书寻找答案的时候,中植系到底安不安全,你内心已经动摇了!你内心的答案其实已经很清楚了;
当你轻信中植领导和媒体的论断时,其实你的内心没有任何犹豫,你需要的,只是为自己危险的行为而找一个理由;
当中植系岌岌可危而你还在恋恋不舍的时候,你明白留住你的不是对事业和客户的忠诚,而只是钱。
换个场景,想象一下在工商银行只挣万把块的时候,你会问支行行长,工商银行会破产么?
无论是P2P、定融计划还是暴雷的非标信托,其实大部分的参与者(包含投资者和从业者),都有无数次可以退出的机会。像电影《孤注一掷》中的那句台词,“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
回到人性的角度再去看中国过去十多年财富管理行业的变迁,你会发现财富管理彻头彻尾是一场与人性的搏斗。那些危险的、可能带来极大损失的金融产品,往往会包装成我们最喜欢看到的样子,高收益、短周期还没有风险。
居民不断增长的财富和投资需求,同金融认知有缺陷、金融体系构建不完善之间构成了当下财富管理最大的矛盾!
美国资本市场发展了百余年,经验足够丰富、体系足够完善,尚且在2008年发生了麦道夫这样离谱的案件!当下的各种怪现状,作为看客的我们,也应该保有更多的理性和理解。
对于历史而言,有些损失注定是要发生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让我们不要成为损失的一部分。
在这里,我反躬自省,我没有参与到中植系的投资中来,是因为我很厉害么?
显然不是,只是小心且“懒惰”的我,时刻抱着“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信念,才躲过了这致命的一击。
四,写在最后:都是人性,继续努力生活,太阳依旧升起
上周还有另外一桩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在海峡的对岸,我们的中国台湾地区也爆出了一桩“庞氏骗局”——澳丰金融案。
2023年5月澳丰金融集团宣布倒闭,该家长期以来通过向投资者承诺8%的收益而吸收海量资金,截止其倒闭,共计有超过1.3万投资者遭受损失。
之所以在上周见诸报端,是因为2023年11月22日据中时新闻网报道,李登辉家族成员被爆在岛内多人受骗的“澳丰案”中损失5.5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24亿元)。
无独有偶的是,万海航运陈柏廷家族、著名艺人苏有朋等一众社会名流也被牵扯到其中。
我把这条新闻转发给我的一位来自台湾省的朋友。
他直接秒回:“都是中国人好吧!”
也许这位朋友玩笑间透露了真相,在东亚这个偏重大陆法系的国家群组中,在这个以债权融资为主的金融环境下,可能我们对于固定收益的渴求,就是要比其他地方更强一些?
也许我们对抗的不仅是对收益的贪婪,也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欲望,更是这片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认知与观念。
最后,请容许我引用苏有朋工作室在11月24日发文公开回应苏有朋被金融诈骗的一段话,作为今天内容的结尾。
“诈骗可耻,希望被骗的人们都能得到公道,大家日常要千万注意防范。继续努力生活,太阳依旧升起。”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