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也谈FOF,好投学堂专栏作家
题图:也谈FOF微信公众号
问:很高兴能够采访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频自营大佬--孤独交易员,您一般怎么对外介绍自己呢?
国内期货市场的一位高频交易参与者,人在家中坐,心在市场卷;我感觉自己称不上大佬,水平也就是中流吧,毕竟个体户嘛,国内有很多每年赚钱上亿元的高频团队,我和人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些团队配置高做的细,有的甚至会专人复盘策略单子在队列中的位置,持续观察交易速度的问题。而我是得过且过混一天是一天,胜在成本低不易被彻底淘汰。
问:大家都认为期货高频策略是陌生且神秘的,您整个研发的心路历程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呢?
2015年毕业就入行量化做股票阿尔法策略,那时的小市值因子就非常有效,整个超额收益其实还可以,但那个时候量化不普及,需要宣传募资,管理规模不大的情况下,算上被公司剥削个人是赚不到什么钱的。而且很快阿尔法策略就卷了,因子多了,甚至有人上机器学习了,需要成熟靠谱团队协作,当时自己也没遇到合适的机会,就没继续下去。
2018年的时候认识一个朋友在做股票程序化T0策略,他是私下接活,我帮过他忙,有机会看过实盘觉得这种总是赚钱的感觉比收益率更让人刺激,交易几下几百块钱到手虽不多但是显然午饭有着落了,代入感很强,能激发兴趣,就开始自己研究。后面入职一个高频策略赛道的私募公司专职研发T0策略。公司当时各个品种的高频策略都有在做,我和同事们都会经常交流,被普及了2015年期间股指期货高频致富的故事,也学习了很多IT知识。也是在这个阶段发现期货高频策略有些品种其实好做,策略简单有效。
然后研发耗时接近一年的时间策略开始盈利,后面就辞职家里蹲,一直坚持到现在,策略也经历多个版本的更新迭代。
问:从整个策略研发经历可以发现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执行力是您能够成功的秘诀,后面这几年一个人研发高频策略会感觉到孤独吗?
对于交易这件事情本身来讲,是需要一些独处思考的。但其实不像想象的那么孤独,因为即使在公司,很多大型私募公司整体的任务配置也是几人甚至一人独立研发某个策略方向,公司内部的交流的也未必多,都是闷头各做各的事情,虽然我是自己一个人做策略研发,反而时间更自由,没事就跑出去蹭饭社交。
其实我也是有同行人的--我的父母。我的父母也会帮忙做交易,开盘时间我不在家或者忙其他的事情时候都是父母帮忙盯盘交易;现在我父母也会做一些策略研发,他们经常性的看盘会有很多感觉,有洞察力了,也会提出一些有效的交易思路,类似于炒单交易员的感觉,只不过是通过程序调参,不需要像年轻人那样疯狂敲击键盘的体力需求。他们会判断哪些品种有行情了,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合适的价差开进去。目前已经学会使用linux、一些指令也可以写,以及上传一些程序到服务器的辅助操作,老人家比我们更加专注和认真,甚至早晨起来会检查家里的网线啊等杂七杂八的东西。
问:我非常赞同您关于交易需要独处思考的观点,也很惊讶于父母能够给您提供的有利协助;但是我发现和高频同行交流的时候很多朋友都知道或者认识您,您如何看待和高频同行保持交流的事情?
交流策略确实比较尴尬,但是可以交流赚了多少。交流市场好做不好做,以及各类生活上的事情。类似小众团体的同温层。
我一般每周都会和同行交流,甚至还组织过密室逃脱的活动邀请大家一块玩,活动后一块探讨聊聊。今年因为要买房等各种琐事还有行情不好了,社交频率是会低不少,但是还是会保持一定时间对外交流。
其实任何行业交流都很重要,尤其高频圈子相对比较闭塞,一方面可以了解市场最前沿的信息,包括目前极速交易柜台的竞争优势变化,每家期货公司的速度情况,最关键的是可以了解到不同阶段自己策略的绩效和同行相比表现是否是正常,有助于反思优化自己策略。另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到大家都在做什么,新的策略方向在哪里,很有可能是新的赚钱爆发点。
问:您提到的主要是指的信息差吧,可以具体举例一下信息差的重要性的具象表现吗?
信息差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目前交流的都是一些研究方向,并不是具体的技术策略,虽然交流策略有点尴尬,但可以说说比如最近什么策略/资产标的有行情,打板策略,融券多空等等,大的方向把握好下就行。
比如2020年的可转债高频,有朋友告诉我的,当时单票成交量巨大,而且参与的玩家也不多。行情巅峰时期每天可以几十万,也没什么太高的技术门槛。我进入的还是相对比较晚,听说最疯狂的那几天,优秀的高频团队能日入1000万起步。但是目前过了那个高成交量的阶段,也过去好几年了,信息传递充分了,加上无门槛纯博弈了,期货锁仓还有点资金门槛,这个已经比期货难做了。可见信息差还是很重要。
问:其实信息差对于我们FOF投资人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刚才您还提到交易门槛一词,您对期货高频交易的门槛怎么看呢?
我认为期货高频市场利润空间很大,知道的人的确相对较少。实际上期货高频交易的门槛可高可低,卷fpga也行,不卷也行。核心还是策略思路和实现方式,也就是有没有想法;另一个维度就是要求的技能比较全,比如it和策略都要会,这样做起事情来方便一点,当然也可以选择靠谱的合作伙伴。
其中一个隐形门槛还是策略先发优势。毕竟哪怕是窗户纸,赚到钱和没赚到钱,后续的行动力都能差得比较大。早搞早好,早积累的不只是技术,还包括信心。
问:很多人称期货高频交易为“印钞机”策略,您是如何看待?或者说这类策略适应的市场环境?
我感觉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因为高频策略不太会亏钱但是可以不赚什么钱,扫地阿姨也不亏钱不代表很牛。还是要赚到足够的钱才有意义。毕竟都有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不亏钱的本质是在给市场提供流动性,赚这个贡献的钱,它是存在社会价值。就算亏了就停了策略了。如果非要刻画盈利的市场环境,做市场波动比较高,成交量比较高的时候容易赚钱,当然也要参考期货交易所的返还政策和盘口微观结构的变化等等。
与其夸张说是印钞机,不如强调其公平和自由的一面。其他工种赚钱不一定公平的,看人脉看资源看机遇,很多时候由不得自己。自由是说不局限场地,可以各个城市转一转都没关系。
问:我们认识这么久,一直感觉您是卷王;从您的角度看期货高频赛道卷吗?或者大家都在卷哪些方向?
我感觉自己卷不过别人了,因为最近两年整个期货市场的高频交易都不太好做,大家都在想办法提高策略竞争力打磨一些策略细节,同时也在看其他资产和方向的高频交易机会。
最早从简单的规则交易到后面的线性回归,到现在大家卷机器学习的地步了。甚至还有各种深度学习。也是没办法,最开始做预测或者说评价可能就几个因子,后来因子越来越多,就显然不方便线性回归。因子太多,回归系数就很小了。而且市场变化快,因子的权重也变化快。自然而然就要非线性模型了。我不懂机器学习搞不来,我主打一个“人脑学习”,主观判断分析进行参数设定。反正,太死太简单的量化模型肯定是不行了
问:市场也在变化,投研的技术也在更新迭代,您自己交易过程中有感受到策略明显的衰减吗?
市场交易的人多了,以及交易所给的返还政策降低后高频绩效的下降是必然的,其实每个月都能感受到会有衰减,现在的总收益应该是顶峰的时候(2020年)20%比例。我的绩效还是比较好的,听说也有团队今年以来收益能达到1折,甚至是根本不赚钱。
从长期来看,期货高频策略的绩效下降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逆的,但是它并不是直线下降的态势,而是中间会伴随着大的波动,中间的一些品种波动机会还是能够赚钱的,新品种相对好赚钱。
问:确实和其他高频团队交流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大家比较焦虑,从您的视角来看,目前交易期货高频市场的团队生态/市场格局是什么样子的呢?
焦虑主要是之前没赚到钱,节奏没对的人,后面很麻烦。前面赚到大钱的人,变资本家了压榨就行了,自己嫌弃赚钱少了就压榨的猛一点。赚到小钱的人,比如打算今年买个五千万左右的房安家,琢磨明白和琢磨不明白,入场点位不对,能差出一千万。搞啥高频,要啥自行车。而且我发现很多做交易的,赌场赚钱,买房吃亏的或者说不到位。也是有趣。过去三年疫情放水,完全没怎么赚到钱的应该会有些焦虑。
市场格局就是大家整体难。难嘛,就只能努力,我建议还是往股票方向转好点。股票的高频生态也很丰富。而且有暴富预期,万一放开股票的T0呢,或者至少每天允许几次T0回转交易呢。就很吓人了。
问:您有考虑过策略转型吗?或者说是否思考过容易实现的路径
其实大家都在考虑转型,一部分开始转型做资管;大部分还是在坚守自营的赛道,核心是关注其他资产板块的交易机会。
其实高频团队转型没大家想的那么容易,从技术难度和策略可实现角度来看,相对转型的是股票融券T0策略和可转债。这个按理说挺类似,可能也有门道。不光是收益做出来,品种也要琢磨考虑,比如融券有券息,选5个票,就1个票好做T,去掉5份利息。可转债需要报撤单费用会很高,弄得佣金费率很高又怎么办。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性价比很低了。整个量化行业也是开始没有太多红利了。意思不是很大的感觉,但是好像也没有其他很有意思的工作。
其他的降频做CTA这类很难做成功,因为从我们自己心态是接受不了低胜率的交易,看着策略亏钱就很难受;另外其实高频交易和降频CTA完全是两个方法论跨度很大的。
问:稳中求变是各个团队都在思考的事情,您目前是什么状态,未来什么计划呢?
享受生活,没有啥计划,但是有个潜意识。和牛逼的人交流,会有启发。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