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张图,点位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始

钟鼓风声
3711-19 13:27

作者:资产配置研习社

题图:资产配置研习社微信公众号


假如4000点是这次配置的起点,

我们该如何从容的开始和应对?


本文所有内容都基于已经发生的数据,虽然从后视镜的角度,历史不能完全重演,也不能准确指导未来的投资,但可以告诉我们哪些错误的投资行为是可以避免的,历次的投资周期都在证明,资产配置的核心是应对,而不是预测。希望本文能对读者们有一些借鉴意义。


(本文共有9765字,99张图表,供读者们参考)


翻看中国基民的基金配置史,会发现这是一段励志且悲壮的历程,从2015年的4000点到2025年的4000点,十年,弹指一挥间。上证指数的点位未发生变化,但期间包括偏股基金在内的多数资产却给投资者带来了翻倍的回报。不过作为基金持有人能够赚到翻倍收益的却凤毛麟角;10年,回头来看,当时看似严重的问题或事件似乎都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而我们显得如此渺小。再看当下难过之坎的微不足道。没有跨不过的大山大河,只有不断攀登的高峰云聚。希望在上证再次突破4000点之际,我们能够更加从容的应对。


目录:

一、过去15年的基金配置周期启示

二、从4000点到4000点,各类资产收益如何?

三、眼前的4000点,是否是配置的终点?

四、4000点,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起点?

五、牛市中“回调”,是“恐慌”,更是机会!

六、如果可以,学会抄“国家队”作业

七、4000点,更不要忘记资产配置

八、向4000点要确定性:固收+

九、向4000点要确定性:FOF

十、4000点配置基金的8个纪律

(备注:每一部分内容会先展示数据和图,再总结。)

图片


一、过去15年的基金配置周期启示

1.沪深300分阶段表现(2010.1-2025.11)

图片

2.创业板综分阶段表现(2010.1-2025.11)

图片

3.偏股基金分阶段表现(2010.1-2025.11)

图片

4.二级债基分阶段表现(2010.1-2025.11)

图片

5.中长期纯债基金分阶段表现(2010.1-2025.11)

图片

6.恒生指数分阶段表现(2010.1-2025.11)

图片

7.标普500分阶段表现(2010.1-2025.11)

图片

8.黄金分阶段表现(2010.1-2025.11)

图片

9.募集超百亿产品表现(2010.1-2025.11)

图片

结论:过去15年(2010-2025.11),我们以投资者配置基金周期的纬度进行阶段的分类,分别是牛市-震荡市-熊市共6个阶段,统计下来,每个阶段的正收益(胜率)占比如下:

正收益6/6:标普500,纯债基金

正收益5/6:黄金

正收益4/6:二级债基,创业板

正收益3/6:偏股基金,沪深300,港股

胜率最高的是标普500和纯债基金,在过去15年里,每个投资阶段都是正收益,胜率穿越了周期,其次是黄金,而偏股基金,指数和港股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上涨-下跌的周期行情,而且上涨的交易日明显少于上涨的交易日。所以对于以A股为核心仓位的配置来说,满仓择时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规模大且过往业绩优异与未来回报并不成线性相关。


二、从4000点到4000点,各类资产收益如何?

1.大A从4000点到4000点:创业板的走势

图片

2.大A从4000点到4000点:中证A500走势

图片

3.大A从4000点到4000点:标普500走势

图片

4.大A从4000点到4000点:纳斯达克走势

图片

5.大A从4000点到4000点:恒生指数

图片

6大A从4000点到4000点:黄金走势

图片

7.大A从4000点到4000点:偏股型基金走势

图片

8.大A从4000点到4000点:固收+走势

图片

9.大A从4000点到4000点:中证红利走势

图片

10.大A三次突破4000点:沪深300估值

图片

11.大A三次突破4000点:沪深300股息率

图片

12.大A三次突破4000点:股债风险溢价

图片

13.从第一次4000点到第二次4000点

图片

14.从第二次4000点到第三次4000点

图片

结论:从2007年5月9日上证指数第一次上涨突破4000点,到2015年4月9日再次突破4000点,期间耗时8年,到今年11月,上证指数第三次突破4000点,距离上次又过去了10年。虽然上证指数点位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但期间其他各大类资产却提供了很好的投资回报。不变的是上证的点位,变化的是投资的心态。分散、仓位、耐心才是获得收益的关键。


三、眼前的4000点,是否是配置的终点?


1.本轮牛市,沪深300底部至今涨幅

图片

2.本轮牛市,偏股基金底部至今涨幅

图片

3.沪深300最新估值(2025.11)

图片

4.沪深300最新股息率(2025.11)

图片

5.沪深300最新股债风险溢价分位(2025.11)

图片

6.牛市氛围:新成立偏股基金份额

图片

结论:结合历次牛市的点位、估值、股息率等指标特征,观察本次“牛市”行情的未来空间,虽有些“刻舟求剑”,但每轮的牛熊市所带来的投资情绪是一致的。从市场底部反弹至今4000点,虽然涨幅不小,但还没有达到历次牛市中的反弹幅度,虽然部分行业估值较高,但整体沪深300估值也没有达到前两次牛市顶点的位置。


四、4000点,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起点?

1.十一五~十四五:上证指数起点

图片

2.十一五~十四五估值起点:沪深300市盈率

图片

3.十一五~十四五:沪深300

图片

4.十一五~十四五:创业板综

图片

5.十一五~十四五:恒生指数

图片

6.十一五~十四五:万得金融地产指数

图片

7.十一五~十四五:万得消费指数

图片

8.十一五~十四五:万得科技指数

图片

9.十一五~十四五:偏股型基金指数

图片

10.十一五~十四五:中证红利全收益

图片

结论:过去4次五年规划期间,全部正收益的指数:偏股型基金指数,万得科技指数,万得金融地产指数,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

(十四五规划时间取数:截至2025.11.14)

4000点,大概率是十五五规划的起点,

而十五五规划的起点也是基金配置的起点,

投资,重要的是开始,而不是点位!


五、牛市中“回调”,是“恐慌”,更是机会!


1.牛市的上涨是分段的

图片

2.05-07年牛市,上证周线级别的回调

图片

3.05-07牛市,偏股基金周线级别的回调

图片

4.14-15年牛市,大A周线级别的回调

图片

5.14-15年牛市,偏股基金周线级别的回调

图片

6.19-21年牛市,大A周线级别的回调

图片

7.19-21年牛市,偏股基金周线级别的回调

图片

8.美股长牛的过程中也发生多次回调

图片

9.为什么“牛市”中的回调会很难受?

图片

结论:很少有牛市是一口气涨上去的,通常是“上涨-回调-再上涨”的节奏,市场是需要消化盈利、积蓄新的力量。牛市中的回调一般有两种类型,通常分为途中的小回调和终结的大回调。小回调通常持续时间短,目的是消化短期获利盘,修复过高的技术指标以及调整结构行情,之后不会影响市场的趋势性。而大的回调一般持续时间长,幅度深,是对市场的整体修复。

首先,我们要理解“牛市”中的回调,回调也是“牛市”中的“标配”,遇到回调不必过于恐慌。

其次,避免频繁的交易和盲目的杠杆,不要试图去精准的规避每一次的回调,更不要加杠杆,增大回调的效应。

第三,基金要优于“炒股”,耐心持有并分散投资往往比追热点回报更好。

最后,牛市的小级别回调,通常是解决投资者持仓单一以及“踏空”的合适时机,可以通过定投均衡持仓的方式入场。

不同市场环境下,思考回调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牛市”环境下,出现小级别的回调更多的是要考虑持仓的均衡、安全边际和性价比。重点是比谁能看的更远,核心是能否在相对安全区域配置更多的筹码,然后做时间的朋友。


六、如果可以,学会抄“国家队”作业


1.国家队增持后,偏股基金的走势

图片

2.国家队增持时刻沪深300估值

图片

3.国家队增持时刻沪深300风险溢价

图片

4.增持时刻对应当月-次月成交量

图片

总结:过去10年国家队的增持时刻,可以发现,国家队的增持不仅仅是孤立的“救市”行为,也是基于“估值-政策-资金的”的符合判断。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历次国家队增持沪深300ETF的时刻,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大多处于历史低位,风险溢价较高,表明市场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后续市场也大多出现了上涨或企稳反弹的走势。国家队的增持行为往往是在市场处于底部区域时进行的。“抄国家队作业”大概率没错。


七、4000点,更不要忘记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起源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目的是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并优化收益。本质是接受“不完美”的收益,换取长期生存的概率。

遗憾的是,资产配置在国内投资者的认知里到现在都没有一致的共识。

图片


1.20世纪90年代,没人需要资产配置。

是超10%的存款利率,以及匮乏的投资路径。这种确定性极强的单一资产,让投资者的选择变得简单。跑赢通胀是当时最基本的诉求。

图片

2.2000年以来房地产是家庭资产投资的核心

从2000年开始,伴随着巨大的人口红利,地产成为家庭配置的核心资产,没有之一。即使在2020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中,中国家庭总资产中住房资产仍然高达77%,而同期美国的占比是34.6%。

图片

其实,也不难理解。

从20世纪80年代起,存款和住房的配置,给普通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回报,但这绝不是配置这两类资产的唯一因素。

图片

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产品供给不足

是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拥有存款和住房被视为家庭稳定和富足的象征,有了房子才有家,有了房子才有资格谈婚论嫁。这种观念会让人认为:

存款+住房≈投资!

另外,过去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市场上的投资渠道相对有限,产品不够丰富。是资产配置的另一个绊脚石。

3.连续两年股、债、商同时上涨

需要分散配置吗?需要吗?不需要吗?

2004-2007年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黄金时代,股、债、商同步上涨,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叠加,让投资变得简单并且疯狂。

图片

市场癫狂的时期,投资者最喜欢的动作不是分散投资,而是加杠杆。投资也就成了投机。而此时,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必然会被嘲讽为“书呆子模型”。“分散配置”的意义也就变成了“同时持有10只热门股”。

这种状态就好像“金融市场的海市蜃楼”,一旦融入,投资者很难自拔。

这一次的狂欢最终以6124点崩塌告终,而在当时坚守了“无效分散”的投资者,却保留了东山再起的火种。

4.那些所谓的“涨停板”,会让你血本无归

07年6124点,15年5178点,两波牛市中,周围充斥着许多的“短线追涨停板”股神。

久了你会发现,一个500人炒股群,只有你是猎物,499个托。

你也会发现,在市场狂热的阶段告诉你买的人一堆,但告诉你卖的几乎没有。

那么高换手率会带来高收益吗?我想起了一个已经休克的指数:申万活跃指数。申万活跃股指数,代码801862,该指数成立于1999年12月31日,起始点位1,000点。这个指数在发布18年以后的2017年1月20日,报收于10.11点,是的,下跌幅度99%。根据公告,自2017年1月20日收盘后,该指数不再更新,永远定格在了10.11点。

追逐热点的核心驱动力在于短期超额收益的想象。在信息高度敏感的市场中,热点往往伴随着政策、技术或突发事件的出现,形成“可见的赚钱机会”。吸引大量散户跟风,但这种收益预期往往脱离基本面,演变为击鼓传花的投机游戏。

5.我们到底在赚什么钱?

投资中的三种赚钱逻辑:

一是赚经济增长的钱。

一个地区经济增长能够带来企业盈利的增长,从而推动股价的上升,股息的增加。也能推动资产价格的上涨(比如地产);同时还能提升市场信心和投资积极性。

图片

二是赚印钞机的钱

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往往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上升,例如房地产、股票。

图片

三是隔壁老王的钱

第三种方式是通过基金来赚取市场上的超额收益,投资者可以利用基金的专业管理和分散投资的优势,获取市场平均收益或超额收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赚隔壁老王买股票的钱”。

图片

虽然三种赚钱的方式本质上都能获得一定时期的回报,但其中的弊端也非常明显:

第一种赚的钱是有周期的

第二种赚的钱是有泡沫的

第三种赚的钱是要承受长时间的巨大波动的

这又回归到了三个灵魂问题:

我们投资应该赚什么钱?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赚钱?

怎么真正的赚到钱?

6.我们到底应该赚什么钱?

这个问题有个经典的答案:投资是赚认知以内的钱。哪些是认知以内?或者哪些应该是我们认知以内的常识?

比如复利,通过长期持有优质股息资产,赚取股息的复利增长。

图片

再比如风险补偿的溢价,当股票相比债券的长期超额收益明显时,本质上是对股权波动性和流动性的风险补偿。

图片

这种认知的本质实际上是通过承担风险去获取收益。除此之外通过提前发现被低估的资产,赚取市场认知差的钱。

但市场上总会有些钱我们是赚不到的。

因为市场永远会存在超出认知的暴力机会,但这类回报往往伴随着毁灭性风险。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赚什么样的钱?

认知以内的钱,本质是理性对贪婪的胜利,长期主义对短期噪音的过滤,放弃看不懂的短期收益。

7.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赚钱?

我们首先要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投资策略可以穿越周期?

哈利布朗的永久组合

哈利·布朗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一个“永久投资组合”这是一个简单有效的资产被动配置策略,通过将资金配置到四个主要资产类别,以实现长期稳定且具有竞争力的回报。

股票(25%)投资股票市场以获取长期资本增值债券(25%)投资于长期国债,以获取稳定的利息收入现金(25%)包括现金、短期债券等,在市场动荡时提供流动性黄金(25%)作为通货膨胀对冲工具,同时也是避险资产

图片

我按照国内的沪深300,中证货币,中证债券基金,黄金ETF等四类资产进行组合,各给予25%占比,每年初进行比例的再平衡。

数据回测如图,过去五年,组合的年化收益6.2%最大回撤8.9%,收益穿越了周期。

核心+卫星策略:攻守平衡的底层架构

核心资产(60%-70%):以低波动、抗通胀资产为锚宽基指数基金高股息蓝筹股:股息率>5%,现金流稳定抗通胀债券:10年期国债ETF

卫星资产(30%-40%):捕捉高成长机会科技成长赛道:波动大但长期趋势明确

另类资产:黄金ETF+ REITs

图片

资产配置的本质不是追求收益最大化,而是通过分散化降低归零风险;长期持有的价值不在于「不动」,而在于「不被波动赶下车」。承认无法预测市场,转而构建一个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生存的系统。

8.怎么才能真正赚到钱?

首先我们要清楚,盈利和亏损是不对称的。

普通人对亏损的痛苦感是盈利快感的3倍。这会投资人常常陷入“赚10%就跑,亏30%硬抗”的恶性循环。

所以落袋为安永远都是必选项。

投资者之所以会出现焦虑的心态,一方面取决于持仓的绝对收益,另外一方面取决于,相对于参照点绝对收益。这里投资者也是受一分为二的思维所影响。持有人会把市场上所有的投资分成两类,一类是自己持有的,一类是市场上最好的。这种错误的分类会让持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焦虑。正确的参照点选择取决两点:内心预期收益和市场同类平均的收益。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研,目前很多浮亏的持有人,有没有赚过钱?结果是接近90%的持有人都曾经赚过钱,80%的持有人收益曾经超过10%,但都是没有止盈,最终出现了浮亏,被动的长期持有。如何解决止盈和贪婪的错配?最佳的方法就是设定盈利目标,严格执行止盈的策略。保证永远不满仓,同时永远在场。

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会给你一个成功的下限β,安全边际决定了成长的效率和时间成本,而运气总会给坚持正确的人以意外的惊喜。

不以涨喜,不以跌悲;理解周期且拥抱波动,相信延迟满足是对常识动作的奖赏。


八、向4000点要确定性:固收+

1.二级债基2019.1-2022.1年化回报10%

图片

2.二级债基2022.1-2022.4最大回撤超6%

图片

3.固收+的本质是+收益,但同时也是+波动

图片

4.固收+基金股票市值占比变化

图片

5.年化回报-回撤角度:

1年:大多数固收+产品近1年年化回报在5%左右,最大回撤在4%以内。

图片

3年:大多数固收+产品近3年年化回报在4%左右,最大回撤在10%以内。

图片

5年:大多数固收+产品近5年年化回报在5%左右,最大回撤在10%以内。

图片

10年:大多数固收+产品近10年年化回报在5%左右,最大回撤在10%以内。

图片

我们对于固收+的预期到底是什么?

短期来看:4%-5%,回撤5%以内?

长期来看:4%-5%,回撤10%以内?

所以,选择固收+,与其短期抠搜那几个bp,不如比较稳定性,并长期持有。

固收+的回撤,并不糟糕。

糟糕的是,回撤满仓是权益,而回本却要通过固收+来实现。

图片

大多数的固收+基金,在近3年出现最大回撤后,基本在100-200天恢复到水面以上。相比股票型基金动辄3-5年的恢复期,已经足够短了。

为什么大家接受不了固收+?

1.风险适配错位

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大部分人选择固收+的前一站是什么?纯债?非标?要知道这两类资产可以理解为“刚兑”属性的资产,并没有波动或者波动可以忽略不计。许多投资者将“固收+”对标传统的银行理财。预期其“稳健且收益高于纯债”,但实际运作中权益仓位的波动可能放大回撤。这种落差引发投资者“上涨慢、下跌快”的负面体验。

行为逻辑:投资者对权益波动的风险认知不足,误将“固收+”视为低风险资产,当实际波动超出心理承受能力时,容易触发恐慌性赎回。

图片

2.大多数投资者选择固收+是被动的?

资管新规后,随着非标类资产的减少,急需要一类偏稳健的资产承接过去的理财规模。

图片

3.锚定效应与收益对比失衡

在股市上涨周期中,“固收+”的收益弹性显著弱于权益基金,但下跌时却无法完全规避权益拖累。投资者倾向于将收益与权益基金锚定,而对回撤则与纯债产品对比,形成双重标准下的心理落差。

图片


九、向4000点要确定性:FOF


万得偏债混合型FOF基金指数,在2019年-2021年的三年期间实现近10%的年化收益,同时最大回撤控制5%以内。

图片

近一年,更是实现了年化超10%的收益,同时最大回撤只有2.13%。

图片

这,也是FOF

2022年、2023年,A股赚钱效应不在,“股债”二元组合的FOF受到极大的挑战,两年回撤9%,持有人体验持续下降。

图片

我们过去所认识的FOF,都只是它的冰山一角。要么之于短期收益,要么之于暂时的波动。

而这些都不客观,FOF的本质是分散风险,前提是利用各资产的相关性进行“多元”配置。

图片

从2019年FOF被大众所熟知,到如今真正做到大类资产配置的多元,6年时间,偏债FOF越来越接近理财替代的本质:控制好回撤的基础上,提升持有人的收益。

1.对于FOF,我们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预期?

2024年以来,偏债FOF基金指数的成分基金,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年化收益区间在5%-15%之前,同时波动率控制在2%-4%之间。

图片

我们对于低波的预期到底是什么?

短期来看:3%-5%,回撤2%以内?

长期来看:5%-8%,回撤4%以内?

所以,选择FOF,与其比较短期的那几个bp,不如比较稳定性,并长期持有。

同时偏债FOF的最大回撤,并不糟糕。

2024年以来,偏债FOF的最大回撤在2%-4%之间,最大回撤恢复的天数在50天左右。

所以,选择偏债FOF,我们要先解决的问题是:你能否接受2-4%的回撤,50天左右的回撤恢复天数?

图片

2.为什么大家接受不了FOF?

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大部分人选择FOF的前一站是什么?纯债?非标?要知道这两类资产可以理解为“刚兑”属性的资产,并没有波动或者波动可以忽略不计。许多投资者将FOF对标传统的银行理财。预期其“稳健且收益高于理财”,但实际运作中权益仓位的波动可能放大回撤。这种落差引发投资者“上涨慢、下跌快”的负面体验。

行为逻辑:投资者对权益波动的风险认知不足,误将低波FOF视为刚兑资产,当实际波动超出心理承受能力时,容易触发恐慌性赎回。

股债二元配置很难“穿越周期”。对比传统的二级债基和偏债FOF,我们会发现在19年到21年,二级债基的收益会有一定优势,但从24年以来,更多的偏债FOF加入了商品和海外配置后,多元化的组合收益完胜传统的二级债基固收+品类。

图片

锚定效应与收益对比失衡。在牛市周期中,低波多元FOF的收益弹性显著弱于权益基金,但下跌时却无法完全规避权益拖累。投资者倾向于将收益与权益基金锚定,而对回撤则与纯债产品对比,形成双重标准下的心理落差。

图片

3.低波多元投顾式FOF让FOF得到重生

资管新规后,我们一直在努力的寻找理财产品的替代,更小的波动,去换取更合理的回报,但我们也发现,很难用单一的任何一个品类资产去完全取代低风险且相对合理回报的非标资产。

我们努力的目标就变成了寻找同一回报下波动率的最优解配置。

通过对赔率资产的组合优化和胜率资产的组合进阶从而实现对非标理财的过渡。

图片

传统的FOF,在过去几年主要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底层的配置是围绕着国内的股债基金进行组合,而当国内A股波动较大时,债券型基金很难弥补权益资产所带来的回撤。这就导致了当市场回撤时,FOF也很难有赚钱效应,虽然回撤相对较小,但对于投资者而言,感受其实是一致的。除此之外,FOF本质上是标准化的产品,策略的不透明,以及服务的同质化,很难提升持有人的持基体验。

22年之后,当A股开始出现较大的回撤,此时相关性极低的黄金与海外市场的表现却能够很好的弥补国内资本市场的回撤,提供较为稳定的回报。而这又是FOF所独有的优势,在资产配置层面,对股、债、商品、海外进行有效的组合配置。

会发现,通过不同资产组合后的回报-波动,相对比较清晰,甚至可以用一个大概的收益回撤区间去规范每一个组合配置。

多元低波FOF很好的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提升持有人对组合(资产配置)概念的认知

投资是对认知的变现。

2.持续跟踪持有人过程中错误行为的纠偏

投资人回报=α+β+γ,要提升γ收益。

3.适时止盈,提升获得感

避免满仓下跌。

资产配置的理念已经讲了很多年,最后发现很难让投资者真正的按照资产配置的理念进行相应的配置,一方面投资者的认知有限,另一方面,资产配置很难具象化,更多的是通过一层一层资产的理解去不断配置,这无疑增加了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


十、4000点配置基金的8个纪律


1.一定要在场

自2002年1月份至今,上证一共5726个交易日,其中属于大级别牛市的交易日1341个交易日,占比只有20%左右。

而「万得全A指数在过去 20 年里大约有 4800 多个交易日,长期投资的收益仅由涨幅最高的 30 天决定,占比只有 0.6%。因此,当闪电劈下来时,你最好保证自己在场。」

图片

2.不要满仓

满仓最大的问题是,你必须要择时,不然最后会满仓在山顶。要知道从体验的角度来讲,满仓跌停要比空仓上涨更难受。

图片

3.不要倒金字塔加仓

牛市中,大部分人会对分批入场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分批买入即可,殊不知我们很容易倒金字塔买入,分批买入的目的是要降低持有成本,而在牛市中一旦倒金字塔加仓,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持仓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如果你是空仓,要做的一定是先配置一部分,随着点位的上涨,降低分批买入的金额。

图片

4.牛市里不要加杠杆投资

如果你在牛市中用10倍的杠杆进行投资,那么只需要一个跌停,你的本金就会全部损失掉。该投投该买买,但如果加杠杆那就算了!

图片

5.牛市里学会分批止盈

止盈一定不是择时,不要幻想在最高点止盈,赚到市场的最后一块钱,要学会分批止盈。

图片

6.谨慎(不要)追热点

图片

7.做好资金(风险适配)分类

对于可投资的资金进行分类,一种是长期持有的资金,另一种是交易型资金。对应不同的投资周期。长期资金的目标以获取稳健的年化收益为主,以组合或FOF形态持有;短期交易型资金可右侧布局趋势性的投资。

图片

8.不建议回本就赎

历次牛市中,大部分的投资者在上一轮的牛熊中亏掉的钱,会在回本的那一刻卖掉自己所有的基金,但本质上,不管是二级债基还是偏股基金,历次牛市的高点都会比前一次上一个台阶,要比例止盈,不要回本就赎。

图片

基金投资中,即使你知道了入场点,出场点,止损点,资金管理,趋势分析等等。但即使全部精通这些东西,还是无法成功,无法稳定盈利。­因为控制情绪才是交易的核心。­情绪有两个极端,恐惧和希望。­人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己受到这两方面情绪的影响。

­牛市里大家谈的都是高弹性,几轮跌下来又开始关注“怎样避免净值波动”了。其实净值回撤本身是市场波动的附带品,完全拒绝回撤等于与投资为敌。但同样的波动在不同的背景下意义截然不同:泡沫环境下的倾向应是拒绝波动,低估环境下反而需要拥抱波动,而绝大多数不可知的环境下你需要的是坦然忍受波动。

点位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始。

与君共勉!

免责声明:
您在阅读本内容或附件时,即表明您已事先接受以下“免责声明”之所载条款:
1、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对于所获取数据的研究分析,本网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本网站概不承担;阅读与私募基金相关内容前,请确认您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条件。
2、文件中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3、对于本文以及文件中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以及文件发送对象仅限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该材料复制或传播。侵删!
4、所有阅读并从本文相关链接中下载文件的行为,均视为当事人无异议接受上述免责条款,并主动放弃所有与本文和文件中所有相关人员的一切追诉权。

0
好投汇
第一时间获取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好投汇」,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好投汇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编辑活动。

推荐阅读

0
0

评论

你来谈谈?
发表

联系我们

邮箱 :help@haotouxt.com
电话 :0592-5588692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航空商务广场7号楼10F
好投汇微信订阅号
扫一扫
关注好投汇微信订阅号
Copyright © 201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18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