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远川投资评论
题图:远川投资评论微信公众号
消费电子品牌商们的年度新品发布会往往是电子研究员们盛产报告的时间。
北京时间9月10日当天,苹果和华为将会先后举办自己的发布会。一边是深度集成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套件成为旗下首款AI手机的iPhone 16系列,另一边则是「黑科技」意味十足的三折叠屏手机,颇有些「龙争虎斗」的画面感也为行业增添了些话题性。
但当人们的目光都聚焦在「是否会有品牌商引领下一个创新周期」时,其往往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任何颠覆式创新的背后,都是产业链公司在技术上无数次积累的成果。
在智能手机诞生至今的十多年中,品牌商们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步伐,以期能够成为新一轮换机潮的引领者。而产业链中的企业也在品牌商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精进。
他们中的大多数未必是走在台前的市场明星,但却在用自己的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整个行业的面貌。
苹果的iPhone 时刻
作为智能手机时代的引领者,苹果无疑是中国本土消费电子产业链能够崛起的关键。
2007年,当乔布斯在苹果新品发布会上第一次举起手中的iPhone时,他在嘴里重复了两遍:一台 iPod、一部电话和一台互联网通讯器,一款手机行业「革命性」的产品就此诞生。而这不仅标志着智能手机时代的来临,同样也代表着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等传统功能机时代的落幕。
事实上,乔布斯早在2004年就同摩托罗拉进行合作,本意是希望能够开发出后者「RAZR」品牌的后继机型。但摩托罗拉却拒绝将 iTunes 整合到 RAZR 内,选择将其内嵌至新的产品线「ROKR」中。
理念上的差异让ROKR E1的发布效果不尽如人意,连线杂志甚至还在2005年11月的封面标题上,评价ROKR E1为「YOU CALL THIS THE PHONE OF THE FUTURE [1]?」(你管这台手机叫未来?)
最终摩托罗拉与变革失之交臂,在苹果发布iPhone后的第二年才正式发布了首款搭载 Android 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并于2011年将手机业务分拆为摩托罗拉移动后被谷歌收购。
与后知后觉的海外大厂相反,国内的消费电子企业牢牢抓住iPhone所引领的智能手机浪潮,寻求逐步切入到果链之中的机会。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便是立讯精密。
其在成立之初还只是一家依靠富士康的电子连接线、连接器等订单支持来维持生存的企业。直至2011年收购了昆山联滔60%股权之后才正式开始进入苹果的供货体系。
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立讯精密已经成为了能够和富士康同台竞争的消费电子巨头,甚至占据苹果AirPods耳机超半数的市场份额。深耕果链带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立讯精密的营收高达2319.05亿元,而在2011年年末这一数据仅为25.56亿元,期间股价的累计涨幅更是达到20倍。
立讯精密的成功不过是诸多切入到果链的中国企业的一个缩影。以消费电子ETF(159732)为例,在其前十大重仓股中,歌尔股份、蓝思科技以及京东方A等公司都能够在果链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依靠着苹果不断壮大自身。
2012年,苹果首次披露了公司遍布全球的156家供应商名单,其中只有8家中国大陆公司上榜;但在2023年这一数量已经达到了41家,越来越多的本土消费电子企业正在进入到苹果产业链之中[2]。
而这一数据的背后,不仅仅是苹果持续多年来引领的创新潮流下对供应商需求增加的结果,同样也是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链不断修炼内功,在全球都开始具备竞争优势的显现。
产业链的崛起
2007年,离iPhone预定的上架时间还有一个月出头时,乔布斯把一批人叫进了办公室。
他告诉与会者,人们都会把手机揣在兜里,还会把钥匙装进去。「我不愿意出售会有划痕的产品」他说道。这样一来,惟一的办法便是代之以不会产生划痕的玻璃。「我想要玻璃屏幕,这件事情必须在六周之内办好[3]。」
而能够满足苹果临时性需求并能高效完成的,只有中国的工厂。
据一名前苹果公司管理人员所说,将近午夜的时候,新的屏幕才陆续运抵装配工厂。厂里的一名工头立刻叫醒了公司宿舍里的八千名工人,给每名工人发了一包饼干和一杯茶,吩咐他们前往车间。之后不到三个月,苹果公司就卖出了100万部iPhone。而在美国本土,仅仅找到这么多合格技师所需时间就长达9个月[3]。
但高效不过只是苹果选择中国产业链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一点是:在长期的合作中,中国本土企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系统性经验,而这一点在短期难以复制。
对于苹果来说,一旦选定了供应商,它就会派工程师前往各个供应商进行指导。美联航的一张海报显示,苹果以往每年在美联航订机票的花费达到1.5亿美元,其中有1/4的费用用于旧金山开往上海的航班[4]。
几乎所有的苹果代工厂都有一间专门的Apple Room供苹果驻场专家办公。在双方的长期合作之下,中国本土行业积累起的技术经验能够更快地协助苹果去完成产品制造以及NPI(新产品引入)。
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即便苹果多次计划把中国供应链大幅迁移至印度,但受限于产品良率以及卫生条件问题,又将部分产能回流至中国大陆[5]。
当然,成本的管理同样必不可少。对于大多数高科技公司来说,产品的成本构成中极大一部份是零部件采购以及对供应链的管理,人力成本仅仅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而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依托于高效的生产速度以及技术积累,目前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消费电子产业集群,尤其是自主品牌的诞生更是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
就像一位前苹果高管说的那样,「整条供应链如今都在中国。需要1000个橡胶垫圈吗?隔壁就有这样的工厂。需要100万个螺丝钉吗?厂子就在一个街区之外。需要对螺丝钉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吗?三个小时就可以办到[3]。」
凭借着中国本土消费电子产业链所积累的优势,其在苹果的新品开发中也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角色。譬如在苹果发布的Vision Pro产品的主要供应商名单中,中国内地供应商数量占比要接近一半[6]。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消费电子企业正在成为苹果的优选项。
如今,来到了AI时代的下半场,人们同样有理由相信苹果将会为AI在应用端打造一个现象级的产品,诞生出巨大的投资机会。
但不同于上一轮苹果开创的智能手机时代,这一场消费电子的盛宴将不再是独属于果链的狂欢,而是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链爆发的新一轮起点。
苹果不是唯一解
2021年3月,欧菲光正式发布了与苹果终止合作的公告。被踢出苹果链的欧菲光开始遭遇业绩上的大变脸:在当年上半年净利润一度暴跌84.4%,并在其后的多个季度录得亏损。
但国产消费电子品牌的崛起让果链供应商名单不再是一个生死簿。通过进入「华为链」,为华为Mate 60提供摄像头模组等零件,欧菲光在今年上半年获得了0.62亿元的净利润,自2021年年中后再次实现了中报盈利,也让膝盖斩后的股价再次有所起色。
在欧菲光涅槃背后所反映的,同样是当下消费电子行业的生态:苹果率先发布新技术,带动产业链技术进步,反哺国产品牌的同时也让相关企业获得了更多的选择。
譬如在iPhone 4上,苹果采用了一种名为柔性电路板(FPC)的技术。在iPhone 4率先应用后,国产安卓手机迅速普及了这一技术;而到了iPhone X时代,苹果与立讯精密合作,实现了折叠式FPC软板技术。一个季度后,华为、荣耀、OPPO、vivo和小米陆续和立讯精密签下FPC软板技术新订单[7]。
因此即便是在AI时代,苹果的创新或许能够率先抢占市场份额,可伴随着诸多国产品牌的跟进,国产的小米、华为等品牌同样会将技术快速普及,从而形成一场全产业链的盛宴。
但对于投资者而言,想要通过个股投资在其中分一杯羹并非易事。一方面消费电子行业的产业链极其复杂,会涉及到许多不同的行业:上游供应链有芯片、显示屏、电池、PCB板等关键组件;中游则是负责将上游供应的各种零部件组装成消费电子产品的代工厂;而下游则是面向C端的各大品牌商。
尤其是AI手机的推出也和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息息相关,这无疑进一步扩大了投资者的选股范围。
另一方面虽说一旦消费电子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创新周期,全产业链都会收益,但是各家厂商产品的发布时间各有不同,这就造成了苹果产业链、华为链、小米链等不同品牌产业链公司的受益时间不同。对投资时点的把握进一步增加了投资的难度。
而种类繁多并且组合分散的ETF无疑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工具。
譬如芯片ETF(159995)主要聚焦于产业链上游芯片这一细分领域;消费电子ETF(159732)则更加注重苹果链以及华为链等不同品牌的中游环节,两者占比分别达到了50.97%和72.46%,能够适应不同品牌产品的发行节奏。
当然,AI手机的成功同样也离不开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因此5G通讯ETF(515050)在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基础上进一步添加了与AI高度相关的英伟达产业链,华为链、苹果链以及英伟达产业链三者的权重占比分别为66.21%、36.81%以及37.13%,更加贴合AI+消费电子的定位。
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将ETF作为投资媒介,然后根据自身的喜好来进行相应的配置不失为参与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链的一个优选项。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
免责声明:
您在阅读本内容或附件时,即表明您已事先接受以下“免责声明”之所载条款:
1、本文内容源于作者对于所获取数据的研究分析,本网站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由于该等问题产生的一切责任,本网站概不承担;阅读与私募基金相关内容前,请确认您符合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条件。
2、文件中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但并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能作为道义的、责任的和法律的依据或者凭证。
3、对于本文以及文件中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以及文件发送对象仅限持有相关产品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请勿对该材料复制或传播。侵删!
4、所有阅读并从本文相关链接中下载文件的行为,均视为当事人无异议接受上述免责条款,并主动放弃所有与本文和文件中所有相关人员的一切追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