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六里投资报
题图:六里投资报微信公众号
6月6日下午,睿郡资产首席投资官王晓明,在一场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上,围绕“价值投资和长期主义的回归”这一主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投资报梳理了王晓明的发言,他表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其中存在比较大潜力的领域,一定是还未被激发的内需。
尽管短期来看,就业、收入等方面似乎不支持这样的观点,但从长期来看,内需是支撑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抓手。
那么,从这一角度来讲,刺激整个经济的政策重心,就应该从以投资为主体转变为加大对老百姓的补贴,包括住房补贴、生育补贴、育儿补贴、医疗补贴、养老补贴等方方面面。
一旦内需启动起来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从长期看可能比刺激投资效果更好。
很多人对城镇化率的着眼点仍在其继续提高从而对房地产有所拉动上,
但从另一面来看,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也需要有更多收入去支配、消费,并且理应加强这部分人群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
相比于房地产,财政的发力点可能应该更多地往这个方向转移。
投资报(liulishidian)整理精选了王晓明分享的精华内容如下:
通过长期主义提高胜率
这是坚持长期主义的关键
问:长期资金在市场中好像不是特别有底气,很多人觉得,市场之所以一直在3000点徘徊,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您个人对长期投资资金的理解是什么?
王晓明:长期投资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先要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长期投资那么难做?那么难坚持?
最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处的岗位,大多数的公司、大多数的投资主体,它都有 KPI 考核。
KPI考核都是一年一年的,有些可能盯到一个月,在这种短期目标的压力下面,长期主义是非常难坚持的。
不管是什么样的资金,公募也好,保险公司也好,甚至私募也好,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你想去坚持长期主义是有挑战的。
但是为什么长期主义现在变成一个话题,并且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长期主义。
长期投资不一定是价值投资,但价值投资从底层上来讲必须是长期投资。
为什么逐渐形成这样的一个共识呢?
我想理解这个问题,可能还是要从企业经营的层面上,去理解它。
我讲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上市公司——亚马逊,在它成长的过程当中,它一直专注于以最便宜的价格把商品快速送到消费者的手中。
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当中,它的这个商业模式是不盈利的。
但是贝索斯一直坚持这样的一个策略,所以形成了亚马逊的核心竞争力。
贝索斯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把你企业的竞争策略关注在一年,你会发现你的竞争对手多如牛毛;
但是如果你把它拉长到3年,你会发现你的竞争对手减少到2/3。
但是如果你把你的竞争策略的制定放到了 7 年的时间,你会发现,几乎没有竞争者。
所以,从企业经营的底层层面,长期主义提供给他一个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通道。
从股票市场上角度讲的话,你要关注企业的价值,你也必须跟随它一起去长期主义。
所以,长期主义到底是什么概念呢?
你可以通过长期主义提高你投资的胜率,这个才是你去需要去坚持长期主义的最核心的原因。
包括巴菲特在内,通过他们的实践已经证明了,长期主义有助于绝大部分的投资者去提高自己的胜率。
今天另外一个话题是量化,量化它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但它也需要去关注长期。
这个长期是什么呢?
是在于,怎么能够长期来看,保证自己的方法是有效的。
私募的第一责任
给客户带来绝对回报
问: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最近一系列政策的初衷和想要达到目标,您所在的机构有没有一些新的措施来落实这些政策导向?
王晓明:我觉得,对私募来讲,首先得尽到第一责任,就是给自己的客户带来绝对回报。
做法上,要围绕这个目标,在合规的框架下,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完成投资方法和理念的迭代。
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监管在倡导市场高质量发展时,首先要做的,也是最应该做的事情。
当你把这件事情做成了,最主要的职责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七八十。
除此以外,在投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私募,也有责任跟义务,给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提出建议。
比如说,我们在多年投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企业,它不需要钱,但是还要再融资,我们就会明确反对。
当它不需要钱的时候,应该把账上的现金尽可能多地回馈给股东,这是提高整个资本回报最有效的方法。
合并有效的两大关键:
有效分工,充分协作
问:现在很多私募机构,包括私募基金经理都选择强强联手。您从最近两家私募的合并当中观察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行业发展的信号?
王晓明: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完成了两家私募合并的公司。
2020年7月份,睿郡资产和兴聚投资完成了两家私募的合并,合并时的资产规模大概是130亿。
在合并的过程中,规模降到90亿左右。
这三年,我们逆势增长到了400亿左右。
说到底,合并不合并不关键。
对私募来说,最关键的还是业绩。
没有业绩,再合并也没用。
合并要能产生效果,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有效的分工,
二是充分的协作。
平台之间,合伙人、各个部门之间,要在合并的过程当中能够形成进一步有效的分工。
对于投资的人来说,不需要再做总经理、人事、后台这些业务,因为后者对于投资人来讲一定不是最有效的状态。
所以,合并之后,我们包括杜昌勇、董承非,还有薛大威等,就不用再管人事、中后台、市场这些事情;
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到研究上面来,这是有效分工。
其次是充分的协作。
一定是要有共同的价值观的内核,包括长期沟通协作的语言体系。
比较有利的一点是,在合并之前,我和杜昌勇就是长期合作的伙伴,几个合伙人之间就已经有了共同的语言体系。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能够有效分工、充分协作,合并或多或少都是会有帮助的。
但合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想要真正脱颖而出,还得做出业绩。
中国未来潜力大的领域
要靠国内内需的激发
问:您觉得当下可以看好一些什么样的投资机会?
王晓明:在我看来,中国未来还存在比较大潜力的领域,就是国内内需激发的这个问题。
作为人口大国,幅员辽阔,今天这个时间点,从短期来看,就业、收入等方面似乎不支持这样的观点。
但从长期来看,内需是支撑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抓手。
宏观层面上来说,中国今天要完成一个角色转变,从投资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移。
当下的财政、货币政策,重要的着眼点还是在投资上面,稳住房地产等等,短期要稳定债务、刺激经济,这确实是应该做的工作,
但往长期来看,需要思考一个话题——中国的劳动力在GDP的分配中占比是偏低的。
那么理论上讲,我们今天刺激整个经济的政策重心,就应该转变成,从投资为主体,转变到加大对老百姓的补贴。
比如住房补贴、生育补贴、育儿补贴、医疗补贴、养老补贴,方方面面加大补贴,让老百姓的收入得到比较快速的增长。
内需启动起来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从长期看可能比刺激投资效果会更好。
今天大家还在说,中国的城镇化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我不想争议这个话题,我也不想讲,城镇化率到底多少个百分比是合理的。
但是反过头来讲,有一件事情一定是有共识的,是什么概念呢?
中国广大的六七亿农民的内需消费潜力,还没有被真正地激发出来。
当然,有各方方面面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养老保障不足,医疗保障不足,就业收入的增速不够快。
财政政策的发力点,应该更多地往这个方向转移。
比如说城镇化率还有提升空间,这时候怎么做?
鼓励农民进城,加大杠杆比例去买房?
肯定是不对的。
转过来讲,我们要让居住在农村的农民,有更多的收入可以支配、消费。
在农村,他也可以实现财富的收入增值,比如宅基地住房也可以实现财富增值。
那他自然就有消费的能力和潜力。
同样,很多人说拼多多是消费降级,我觉得这不见得正确。
拼多多很有可能是中国几亿人的消费升级,
因为他们过去没有这样的通道,他们之前可能消费的都是杂牌,这怎么能叫消费降级呢?
所以,同样一个问题,换不同角度去看,可能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能够激发内需,中国会有非常广阔的路可以走。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若有其他不妥之处的可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