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记得去年写过一篇《关于私募FOF的一些思考》,这一年多又跟很多FOF机构打交道,有一些新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除了私募FOF,有些券商也开始与客户一起DIY FOF,即遴选好私募底层通过单一定制帮客户进行配置。前几天听到某机构配置超过100亿,也有其他券商同行纷纷跟进。
5月8日,银保监会发布《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限制投资非标债权资产的比例。明确全部集合资金信托投资于非标债权资产的合计金额在任何时点均不得超过全部集合资金信托合计实收信托的50%。征求意见稿一出,很多信托公司纷纷提出业务转型,FOF(TOF)成为不少信托公司的尝试点。笔者最近跟不少信托公司交流过方案,受制于流程及资金来源,能快速落地的很少。
1)资金久期
从国内的资金属性来看,针对FOF的资金久期都不太长,特别如果募集来的资金。笔者认为FOF业绩要做好的一个前提是资金端的久期比较稳定,这样管理人至少预期可控,能够较好去匹配资产端策略的久期。
2)收益特征
造成FOF业绩不够有吸引力的因素很多。客观原因之一可能是双重收费,子基金层面扣完之后母基金层面还需要收一层(当然现在很多子基金给FOF层面也是最优惠费率,看到很多母基金层面收费也很良心)。除了收费之外,较为频繁的申购赎回也让FOF真正的投资周期变短。有些FOF机构走配置型路线,追求风险收益比;有些FOF机构走风格FOF路线,各条业务线业绩迥异。FOF分散化的特征不可避免以牺牲一定的收益来换取较低回撤,今年这种市场行情相对主观多头或者单策略体现不出其比较优势。
3)募资渠道
FOF募资难是普遍性问题。银行这两年受到资管新规及筹备理财子等政策影响,委外投资也比较少。券商这边客户由于都是中高风险为主,匹配度上不一定适合,另外就是资源对价这块如果没有到位的话,很难激励客户经理(财富顾问)去营销客户。很多刚起步的FOF机构只能选择直销或者“基石投资者”,渠道相对单一。
1)平均收益 VS 超额收益(白马还是黑马)
有些FOF同行总喜欢寻找私募中的黑马,获取成长期的超额收益。在笔者看来,这种概率还是相对较低。我觉得如果FOF组合收益能获取每类策略第一梯队的平均收益,就非常难能可贵了。alpha是稀缺的,如果FOF规模要做大,就不要对这个东西抱有太多的执念。拥抱白马,拥抱核心资产,拥抱beta,相对资管行业更加现实。通过行业信息、现场尽调、业绩跟踪、管理规模等多个维度去跟踪白马比挖掘黑马要容易得多。
2)择时逆周期(理解策略周期)
选到了大白马,频繁申赎换管理人也是FOF管理过程中的大忌。基于业绩高点买入,回撤低点赎回,频繁操作,业绩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当然,FOF本身除了选择私募机构或者基金之外,也会面临调仓或择时问题。这个问题是希望部分回答如何尽可能避免陷入业绩动量陷阱,避免“薛定谔的基金”。FOF研究员或者投资经理需要对每类策略原理都相对熟悉,了解策略背后的驱动因素(因子)、适应的市场环境以及不适应的市场环境,通过跟踪策略环境,通过边际变化来预判策略后续的可能走势,提前对仓位调整做准备。没有一个策略适应所有的市场环境,所以不要对每类策略要求太苛刻。
国内FOF的发展还属于预热期,未来鹿死谁手,哪些机构能脱颖而出还存在太多不确定性。世界很美好,但是世道很艰难;保持初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何其困难。FOF未来是作为投资来做还是生意来做,也有待观察,但是我们还是很期待FOF美好的明天。